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数万亿外储资产评价损失不可忽视

近年来,国人一直以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而自豪,却忘了中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一外汇占款大国。

中国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一是大量的贸易顺差,二是大量的外资投入,三是大量的热钱流入,另外,还有海外劳务收入、海外转移收入和海外的捐赠、援助等。通过以上述途径流入中国的外汇大都是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外资企业的收入。换言之,这些外汇一开始都是民间的外汇,不是国家的外汇储备。企业和个人手中的外汇经由银行转到政府手里以后,才成为国家的外汇储备。

民间外汇转为国家外汇储备的是经过金融交易进行的。在公平交易的外汇市场上,央行无论买入多少美元、欧元或日元等外汇,都要支付等价的人民币。可见,现今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都是年复一年用等价的人民币买来的,这就是所谓的外汇占款。政府有多少外汇资产,就有多少金融负债,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是对应的、等额的。

政府和个人一样,买某种商品可以用手中积累的钱(财政剩余)来买,没有钱就要借款来买。中国政府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政府一样,财政也是经常没有剩余的,也是经常是借债的。只不过中国这些年来因经济高速增长财政收入增加很快,即使有所借债负债的比率也很低而已。因此,在收购外汇这种特殊的金融商品时,中国政府和其他国家政府一样,也不得不举债。

在收购外汇规模很小时,政府可以发行国债在金融市场筹措必要的资金。然而,在收购外汇规模迅速增大的情况下,靠发行国债就杯水车薪、鞭长莫及了。众所周知,国债发行规模不仅是有限度的,而且发行国债所筹措的资金还都有特定的用途。因此,各国政府就往往通过发行短期金融证券的方法,从银行手里筹措购买外汇的大量资金。短期金融证券到期是需要偿还的,而且,可以通过发行新的短期证券来偿还到期证券的办法。然而,当收购外汇的规模很大进而短期金融证券的发行量同时增大以后,一些国家就不得不动用货币发行的手段。否则,在短期金融证券占银行存款的相当比率以后,银行就会出现资金短缺、无款可贷的现象。正因为大量短期金融证券发行最终导致了央行的货币发行,所以我国学者中有人就认为外汇占款是央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收购外汇所形成的人民币投放。

从数量方面看,外汇占款的金额与发行短期金融证券的金额应该是相等的。因此,外汇占款的成本并非是货币发行的成本,而是短期金融证券还本付息的成本。这种成本,与外汇储备的运用收益是对应的,体现了资产与负债的收益关系。这意味着在考察外汇储备的运用收益时,应该比较其与外汇占款成本的关系。毫无疑问,只有外汇储备运用收益大于外汇占款成本,外汇储备的运用才是有效的,这与银行的贷款收入一定要大于存款利息的道理是一样的。

从实际情况看,由于各国政府的外汇储备运用收益和外汇占款成本的透明度都不是很高,再加上各国政府发行的短期金融证券的利息大都低于一般金融证券的利息,因此,很难就此进行国际比较分析。在这种情况下,汇率变动导致的外汇资产的评价损益,就成了分析外汇储备运用收益和进行国际比较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在汇率变动幅度很大的情况下,外汇资产评价损益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0447亿美元,外汇占款余额23.7万亿元。由此,如果按当时的汇率6.5586元兑换1美元计算,则国家外汇储备余额折合人民币199690亿元,按金额计算比外汇占款余额少37300亿元左右,按百分比计算比外汇占款少15.7%;如果用当时的外汇占款买人美元,则可买36136亿美元,按金额计算比现有外汇储备多5659亿美元,按百分比计算比现有外汇储备多18.6%。

可见,在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的情况下,无论用人民币衡量,还是用美元衡量,中国外汇储备都有高达两位数的资产评价损失。

因各种因素的影响,外汇资产评价损失虽然未必是实际上的损失,但在美元长期贬值的大趋势下,世界各国特别是本币对美元长期升值的国家,却无一不正视这种资产评价损失。西欧各国政府正是因为考虑到了外汇资产有可能产生的评价损失,才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一直不收购多少美元,即不怎么增加外汇储备;日本正是因为考虑到了其巨额外汇资产的评价损失,才从2004年4月就起改变了收购美元的政策,不再增加外汇储备了。 

中国是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也是世界第一外汇占款大国。在人民币长期升值、美元长期贬值的大趋势下,数万亿元的外汇资产评价损失不容忽视,更应该认真考虑外汇资产的评价损失!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