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顺势而为主导国际银行业竞争

程实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

金融危机不仅改变了全球经济的运行周期和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也改变了国际银行业和全球经济之间的相互联系。危机期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金融生态有所恶化,国际银行同业竞争渐趋激烈。竞争态势的演化深刻表明,“顺势而为”是国际大银行渡过生存危机、把握市场机遇的核心战略,惟有及时识别宏观趋势变化,有效调整经营方式,顺应形势发展需要,才能趋利避害、实现稳健发展。

区域竞争趋势:新兴市场成为区域竞争的关键

危机期间,新兴市场经济的快速崛起对国际银行同业竞争趋势产生了深远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新兴市场银行业竞争力明显提升。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每年公布的全球千家大银行排名,2008-2013年的百强银行榜单中,分别有20、20、21、23、27和29家银行来自新兴经济体,2013年上榜的新兴经济体的银行数量较危机前的2007年增加了14家。其中,来自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银行表现更加抢眼,2013年全球百强银行榜单中,中国、新加坡和韩国的银行分别占据12席、3席和6席,分别较危机前增加了7席、2席和2席。

危机期间,新兴市场银行业竞争力明显提升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由于大部分新兴经济体的银行业并未受到危机的较大冲击,因此在危机期间发展势头要强于深受危机影响的发达国家银行业。二是新兴市场宏观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微观财富水平的迅速提高带来了强劲的金融服务需求,身处新兴市场本土的银行,充分利用网点布局优势、市场先发优势和区域信息优势,较好把握住了市场扩张的机遇。三是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新兴市场银行业不断推动自身机制改革和能力建设,经营水平、内控机制、管理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升,长期能力建设的成效在危机期间得以充分显现。

另一方面,危机期间国际银行同业区域竞争的趋势体现在,来自发达国家的国际大银行更加注重开拓新兴市场,特别是亚洲新兴市场。笔者利用Bloomberg和企业年报的数据进行了测算,2012年汇丰集团在新兴市场的总贷款占比从危机前2007年的24.25%逐年提升至38.46%;花旗集团在新兴市场的信用卡平均贷款占比从危机前2007年的15.3%逐年提升至23.26%,其中,花旗集团在亚洲的信用卡平均贷款占比就从危机前2007年的8.23%逐年提升至13.61%。

进一步推动国际化发展,特别是着重开拓新兴市场给国际银行业带来了巨大回报,并对国际同业竞争的结果产生了较大影响。以四家国际大银行为例:2012财年,美国银行的净收入中,有13.4%的部分源自非本土区域,较危机前的2007财年上升了2.4个百分点:2013财年前三季度,66.6%的汇丰集团净收入源自非本土区域,较2007财年上升了5个百分点;2013年财年,花旗集团和三菱日联金融集团非本土区域的净收入占比分别为53%和27.7%,前者较2009财年上升了19.9个百分点,后者较2007财年上升了1.3个百分点。这些数据充分表明,金融危机不改国际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大势所趋。

此外,危机期间,新兴市场、特别是亚洲新兴市场对发达国家大银行的盈利贡献明显提升,同样以四家国际大银行为例:2012财年,新兴市场对美国银行净收入的贡献为6.2%,较危机前的2007财年上升了2.5个百分点,其中,亚洲市场的净收入贡献为4.2%,较2007财年上升了1.8个百分点;2013财年前三季度,新兴市场对汇丰集团净收入的贡献为52.7%,较2007财年上升了15.3个百分点,其中,亚洲市场的净收入贡献为40%,较2007财年上升了13.4个百分点;2013财年,新兴市场对三菱日联金融集团净收入的贡献为10.1%,较2007财年上升了4.3个百分点,其中,亚洲市场的净收入贡献为9.4%,较2007财年上升了3.8个百分点;2013财年,新兴市场和亚洲市场对花旗集团净收入的贡献分别为37.9%和19.6%,分别较2009财年上升了4.6和2.1个百分点。

效率竞争趋势:国际银行同业将竞争重心集中于提高经营效率

危机期间,为刺激经济增长,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均实行了整体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各主要经济体的基准利率水平较危机前明显下降,国际银行业贷款利率下降速度和幅度要大于存款利率下降速度,进而导致危机期间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的利率差不断下降。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2年,全球利率差为6.03%,较危机前的2007年下降了0.45个百分点,较本世纪初下降了1.14个百分点;其中,中等收入国家、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和中低收入国家的利率差分别为6.44%、7.53%、5.94%和6.78%,分别较危机前的2007年下降了0.21、0.55、0.37和0.48个百分点,较本世纪初下降了1.83、1.47、1.83和2.12个百分点。此外,根据FDI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数据,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美国银行业净息差(NIM)为3.26%,较危机前的2007年下降了0.09个百分点。

经营环境的恶化和利差水平的收窄导致国际银行同业竞争更趋激烈,竞争的重点部分集中于提高经营效率。日趋激烈的同业效率竞争使得国际银行同业成本收入比、ROA、ROE、人均资产和未盈利机构比例等效率相关指标明显改善。首先,根据FDIC的数据,2013年第三季度美国银行业的效率比率(Efficiency ratio)为60.54%,较2012年降低了1.28个百分点,表明美国银行业产生每单位非利息收益所需要耗费的成本有所下降。

其二,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千家大银行排名以及笔者利用大量财报数据进行的测算,2013年入榜的全球百强银行成本收入比(Cost/income ratio)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分别为57%和53.25%,较2009年入榜的百强银行数据分别下降了14.68和4.75个百分点;全球25强银行成本收入比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分别为60.95%和62.2%,较2009年入榜银行数据分别下降了和19.42和7.45个百分点;全球十强银行成本收入比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分别为54.03%和56.8%,较2009年入榜银行数据分别下降了38.47和10.5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危机期间表现最好的国际大银行呈现出成本集约、效率提升的趋势。值得强调的是,表现最好的十家银行,其整体成本收入比的下降幅度也相对更大,效率提升更为明显。

其三,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千家大银行排名以及笔者的测算,进入2013年排行榜的全球百强银行ROA(资产收益率)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分别为0.84%和0.8%,较2009年入榜的百强银行分别上升了0.53和0.3个百分点;全球25强银行成本收入比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分别为0.72%和0.55%,较2009年入榜银行分别上升了0.66和0.3个百分点;全球十强银行成本收入比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分别为1.16%和1.3%,不仅较2009年入榜银行大幅上升了1.6和1.15个百分点,还较2008年入榜银行分别上升了0.22和0.2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危机期间表现最好的国际大银行均已走出2009年的低谷,盈利效率不断提升,而表现最好的十家银行的盈利效率甚至已经超过危机爆发初期。此外,根据FDIC的数据,2013年前三季度,美国银行业的ROA和ROE(股本回报率)分别为1.06%和9.45%,分别较危机前的2007年上升了0.13和0.33个百分点,表明美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恢复迅速。

其四,根据FDIC的数据,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美国银行业未盈利机构占比为7.95%,较危机高峰期的2009年下降了22.89个百分点,较危机前的2007年下降了4.05个百分点,表明美国银行业的整体生态已明显恢复。此外,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美国银行业人均资产为702万美元,较危机前的2007年增加了214万美元,表明危机期间美国银行业从业人员的人均工作效率也有所提升。

未来一段时期,全球经济复苏不确定性广泛存在,全球利差水平可能将延续平稳下降的长期趋势,国际银行业越来越难以通过简单、粗放的业务扩张来实现盈利增长,挖掘潜力、集约发展、提升效率将依旧是同业竞争的关键。发展方式转变、经营模式转型和盈利结构调整是提升效率的大战略,具体渠道包括:一是借助稳步推进综合化经营,提升整个集团的金融服务效率;二是借助机构设置优化,发挥各部门的联动效应和各子公司的协同效应,提升整个集团内部的运营效率;三是借助网点布局优化、设施升级和功能强化,提升每个网点和分支机构的服务效率;四是借助流程改造和简政放权,提升业务办理效率;五是借助科技系统升级,提升全集团的办公效率;六是借助大数据技术的深入应用,提升产品设计和营销的实际效率;七是借助更具针对性、实务性和长期性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提升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八是借助稳健、适度和高效的费用机制优化,提升整个集团的成本控制效率。

(更详细的论述见《国际金融研究》2014年第5期笔者署名论文)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