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人类禀赋效应与其开放度直接相关

  理性人是主流经济学框架的前提假设,但已有大量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情况下会表现出各种偏离理性人假设的行为,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就是其中一种。它指的是人们会对自己拥有的物品比对自己没有拥有的物品评价更高。禀赋效应是行为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它是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理论和参照点依赖偏好(reference-dependent)理论的直接结果,这些理论被应用于行为经济学的各种领域(包括行为金融、劳动力和消费市场等)。因此,揭示禀赋效应的心理学基础对于探究其他个体的偏见性行为具有重要作用。以往虽然有学者提出有关禀赋效应起源的演化理论,但尚未有实证研究对这些理论做出验证。《美国经济评论》2014年第6期发表的一篇文章通过对生活在坦桑尼亚北部的采集—狩猎民族——哈扎族人(Hadza)的实验研究,给出了人类禀赋效应演化起源的实证基础。

  研究意义:为相关理论提供实证检验

  哈扎族人生活在远离现代社会的坦桑尼亚北部地区,几乎是地球上最后一个采集—狩猎族群,他们过着高度集体主义并缺乏市场活动的生活。因此,以他们为被试首先可以对禀赋效应的一般性做出验证。其次,哈扎族人也是检验人类各种偏好演化起源的理想被试,因为他们所生活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与农耕文明出现以前人类大部分进化期所处的环境最为相似。最为重要的是,即使哈扎族人与现代社会是相对隔绝的,但族群中还是有一部分人因为旅游业与商业开发的介入,增进了与现代社会和市场活动的接触。不过,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哈扎族人生活的区域中有一部分是一般游客难以进入的。这一地理特征使得研究者可以将哈扎族人与现代社会接触程度的差异作为外生变量,来衡量文化因素对于人类经济行为的作用。

  以往有关以上三个问题的实证检验都很少见,且大多数的相关实验都是在工业社会中开展,实验被试也一般都是在校大学生。此外,以往的跨文化实验比较的是不同群体之间的行为数据,但由于可能的遗漏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因此不同群体之间的行为差异难以归结为文化因素的单方面作用。最后,经济学界虽然提出了有关人类经济行为与偏见的演化解释,但这些理论解释仍然缺乏实证依据。

  实验过程:根据与外界接触程度划分高、低开放组

  有一部分哈扎族人聚居的区域与当地一个乡镇相邻,他们能接触到很多外地游客,会把自己生产的弓和箭卖给游客,并在乡镇的集市上购买食物、酒类和其他物品。而与他们隔湖相望的另一个哈扎族人群落则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因为道路不便,外地人需要徒步数天才能到达这个群落,因此这个群落的哈扎族人很少能接触到现代社会。研究人员在这两个群落中开展禀赋效应实验,并将这两个群落的被试分别标记为高开放组和低开放组。

  共有91名不同年龄段的哈扎族成年人参与了实验,这些被试来自于8个不同的营寨,高开放组有46名被试参与,低开放组有45名被试参与,男女比例相当。实验中,被试要用自己的一件禀赋物品去交易另一件相似的物品。为了避免交易物品的属性左右实验结论,每名被试都需要参与两种不同类型商品的交易实验,一种物品是食物(两袋饼干之间的交易),一种物品是非食物(两盏灯之间的交易)。

  为了控制实验过程中人为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研究者进行了如下的补充设计:一是,随机化被试的禀赋物品,这可以消除被试对禀赋物品的主观价值判断影响交易的可能性。二是,为控制不同交易成本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防止被试在得到禀赋物品之后不参与实验,研究者随机安排被试参与到以下两种不同条件的实验中:(1)被试从实验员处收到一件物品,随后被询问是否愿意与另一件物品做交换。(2)两件物品展示在被试面前,被试通过投掷硬币随机确定一件物品作为自己的禀赋物品,随后被询问是否想要将禀赋物品与另一件物品交换,且只有在被试做出选择之后,实验员才会把禀赋物品或要交换的物品交给被试。

  实验结论:高开放组显示出禀赋效应

  实验结果发现,低开放组的哈扎族人并没有禀赋效应,他们选择交易自己禀赋物品的比例为53%,这与理性人假设下50%的预期比例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而高开放组的哈扎族人则显示出了禀赋效应,他们选择交易自己禀赋物品的比例仅仅为25%,与50%的理性人假设下的比例之间有显著差异。研究者进一步通过计量回归估计到,高开放组被试比低开放组被试减少了28.3%的交易可能性,且这一结果具有高度的显著性。

  研究者还检验了其他可能的原因对实验结果的解释。首先,考虑被试的自选择效应,即表现出禀赋效应的高开放组被试,可能是自己主动迁徙到临近乡镇区域的。研究者通过两方面的数据特征排除了这一可能性。一是,据调查数据显示,在临近乡镇的区域与远离乡镇的区域之间只有很少的人口迁徙和社会联系。二是,实验数据显示,被试是否存在禀赋效应与被试所聚居的区域有关,但与被试所处营寨位置跟乡镇中心的距离无关。这一结果显然与自选择假设不相符合,因为距离乡镇中心越近,迁徙成本越低,那么如果自选择效应引致了实验结果,就应该在实验数据中发现,越远离乡镇中心的被试越不会选择迁徙,也会越多地选择交换自己的初始禀赋。

  其次,考虑实验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对实验结果的解释。研究者将被试样本分成了随机安排到两种不同类型物品、两种不同交易成本条件下的子样本,通过回归估计仍然发现,子样本中高开放组被试的交易比例比低开放组被试更低,且达到显著性水平。

  最后一个可能的解释是,高开放组中的被试之所以会出现禀赋效应,是因为他们对于实验中的物品有更高的熟悉程度。研究者提供了两个说明来排除这一解释:第一,饼干、油灯等物品通常由外地游客或研究者带入哈扎族人所生活的地区。因此,被试对于这些物品的熟悉程度显然与他们生活的位置跟乡镇中心的距离相关,但实验结果显示,距离并不影响实验结果。第二,油灯是耐用品,相对来说比饼干更容易被带入到低开放区,因此,按照熟悉程度假设,如果交易物品是油灯,那么被试的交易率会显著提高。然而,研究者并没有发现物品种类的差异会影响实验结果的稳健性。

  (罗俊,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关于新兴经济学理论创新的综合研究”阶段性成果)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