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经济建模的艺术

一种再伟大的思想,若无法用模型表述出来,进行数学推导,找到均衡条件,便给西方主流经济学家排斥在外,认为那不是经济学。

文/赵伟(浙江大学经济学教授)

当代西方经济学很大程度上在脱离古典时代自哲学脱颖而出时的那种传统,即重思想深度而不拘泥表现形式的传统,而给“异化”成了一种建模的艺术。一种再伟大的思想,若无法用模型表述出来,进行数学推导,找到均衡条件,便给西方主流经济学家排斥在外,认为那不是经济学。相反,再离奇的想法,若能进行模型刻画,并以数学推导求出均衡解,就受到经济学家们的推崇。

前者最著名的例子要属波特了。早先我曾说过,波特的某些理论和话语常为经济学家们所引用,但没几个经济学家把他当中“圈内”人看待,实际上一直受到经济学“圈内”“大腕”们的冷落,没人提名他得诺奖。很显然是因为他的理论难以也未曾用数学模型刻画出来,缺了一个均衡框架。后者最著名的例子要属几位博弈论“玩家”给经济学家们的推崇备至,意外收获了诺奖,但他们自己倒对经济学不以为然。最近的例子是,2012年随机博弈论的提出与求解者劳埃德·夏普利,给经济学家评了诺奖,可这位仁兄似乎一点也不领情,冷冷地说自己不是经济学家,一堂经济学课都没讲过,只不过是个玩游戏的。实际上他说的一点没错,他的确是个玩游戏的高手!他玩的一个最著名的一个游戏是,随机性地把一堆皮球装入一只大框,让两人轮流去拿,每人每次至少拿一只,但不能拿完,谁得到最后那只球算谁得胜。这确是个不怎么有趣儿的游戏。就凭着对这个游戏的建模与求解,他获得经济学家们的顶礼膜拜,屁颠颠地将诺奖给了他!

这样写或许有人要引罗纳德·科斯得诺奖的例子来反驳。科斯的理论没有数学公式,更没有复杂的数学推导和计量,只是直白的案例和分析。这个只能视为走运的特例。科斯虽然自己没用数学表述,但创造了一个分支,培育了一大批徒子徒孙,后面这帮人从他的直白里引出一个定理——“科斯定理”,并替他建模、推导与计量求证,做了符合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行业规范”处理,这也是个重要原因。

当代空间经济学主流理论——NEG(新地理经济学)的走红,以及这个理论的主要开拓者保罗·克鲁格曼之摘取诺奖,主要靠了其建模艺术。故而有业内研究者认为,新经济地理学是这样一种分析框架,“以模型描述一般空间上的经济集聚”。直到目前,NEG依然是唯一的一般均衡框架,恰是借助了这个框架,NEG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意境刻画了经济集聚区位形成的微观机制。

和老的经济地理学尤其是区位理论相比,NEG之“新”源自对四个“关键词”所代表的情景的通盘考虑与建模新意:第一个是空间上的一般均衡,由此而与那之前的经济地理学下的区位理论分道扬镳,此前的经济地理学未有空间均衡概念。第二个是收益递增,由此把新古典经济学拓入一个新的境地。那之前的新古典经济学无法处理收益递增。引入收益递增改变了新古典经济学奉行的完全竞争的市场假定,而变为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第三个是宽泛且以内生化处理的运输成本。把运输成本以“冰山移动”消融的方式处理,由此使区位的重要性凸显出来。第四个是生产要素和消费者区位上的可移动性,且将这种移动视为集聚的先决条件。

 上述四个关键词各自对应的变量,构成建模的基础“要件”。具体的建模尝试分别盯牢三种空间集聚情形,提出了相应的模型:

第一种盯牢宽泛的区域层面的产业集聚,提出核心-外围模型(C-P模型)。这个模型所要解释的是这样一种情景:何以特定产业集聚于特定地域,别的地区难以与其竞争?

第二种盯牢有限地区的多城市情景,提出区域-城市体系模型。这个模型所要解释的,是有限区域的城市数量与规模问题。代表性模型系一个环状模型,在一个拥有多个集聚点的空间,运输沿着环线展开,运输成本则随距离增加而增加。推导的结果是形成两个彼此等距离的最大集聚点。其寓意是,大城市之间的距离是有解的。

第三种聚焦于国际贸易问题,提出了本地市场效应驱使的集聚及其相应的模型。模型所要解释的是这样一种动态情景:某地对某种产品需求较大因而属于该产品的大市场,便会吸引追求规模经济的生产者移往那儿,进而在该产品出口方面营造出一种天然的优势,成为那种产品出口的有力竞争者。由此不仅从需求一边解释了集聚,而且揭示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基础:特定产品的国内大市场是对外出口的重要依托。这个模型的引申寓意是,工业化国家人均收入高,国内市场巨大,因而在许多产品制造与出口方面享有本地市场效应的利益,占据着核心地位。中国视点来看,其现实意义是,要促成中国产业升级和外贸升级,当务之急是增加大众收入,扩展国内消费市场。

(责任编辑邮箱:zhouhz@efnchina.com)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