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学术研究的现实意义:诺贝尔经济学奖引争议

  瑞典皇家科学院(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10月10日将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纽约大学教授托马斯•萨金特(Thomas Sargent)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克里斯托弗•西姆斯(Christopher Sims),以表彰他们对“宏观经济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这些独立研究主要是在上世纪70和80年代完成的。这一结果在微博上引发了一定范围的讨论。

一、获奖理由

  颁奖词明确指出,表彰两名经济学家的“实证”(或实用)研究,而非他们的理论研究成果。根据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二人在经济模型中更合理地融入了预期:萨金特的贡献在于理性预期理论方面的研究,而西姆斯创建了支撑当今许多宏观经济模型的一些统计模型。具体而言,他们分别于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独立提出的理论解释了暂时性加息和减税措施是怎样影响经济增长和通胀水平的。

  评委会总结道:“萨金特的学术成就从根本上让我们理解了系统性政策调整的可能效果;而西姆斯的研究成就则专注于中期观测效果在经济体系内部的传播情态”。 或者,更通俗一点,二人所开创的研究方法解释了一个基本问题:是什么导致了什么。如今,萨金特和西姆斯的方法已经是宏观经济分析中的核心工具。

二、争议话题

  尽管如此,《金融时报》还是认为瑞典皇家学院颁奖给萨金特和西姆斯“是一个大胆的决定”,因为他们的理论曾为“金融市场高效率运转”这一信念提供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对金融危机负有责任”。更重要的是,面对当今的全球经济的混乱局面,两位诺奖得主表示“无奈”。《第一财经日报》报道称,西姆斯坦承“他的研究并不能给当下的金融混乱带来易捷的解决之道,因为目前的经济问题非常复杂,还在不断的发展,没有任何办法可以迅速解决这些经济问题”。

  微博上不少网友发出了质疑。新浪微博用户“BayStreetBoy”(多倫多OMNI 電視台財經新聞主播)说道:“老实说、恕我眼光狭窄,美国和欧洲的所谓经济学家都已经不配接受诺贝尔经济学奖,不然,他们的经济为何会一塌糊涂?”

三、意见领袖观点

  众多意见领袖在微博上剖析此次诺贝尔经济学奖归属的原因。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许小年的一条微博引起了近万次的转发。10日晚,许小年发微博称被记者问及“萨金特获经济学诺奖有什么现实意义?”,他答道“别用中国人的眼光看天下事,学术就是学术,不问现实意义”。并称“一句‘学以致用’,害得中国没了学术”。此一番话逐渐引发了一场关于“学”与“用”以及中国的学术发展现状的讨论。

  1、诺奖得主的成果并非“无用”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讲席教授李稻葵在微博中指出“经济学诺奖的终极目标是获奖者对学术圈自身的影响”,他认为这种影响多数来自方法论的突破,少数是思想的进步,而今年则明显属于方法论的突破。

  @王健看经济看生活(美国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高级经济学家王健):他们研究的东西确实有很多实际用途了,尤其是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上。不知道怎么会和无用之时联系一起。太冤了!

  2、用“实用性”和“功利性”来引导学术研究没什么不对

  @白硕sse(上海证券交易所总工程师):大自然和社会的谜团无穷无尽,学术研究可以向无数方向发散,如果都想搞定,投多少人进去也不够的。用实用性和功利性来引导学术研究的方向,合理分配学术资源,是没什么不对的。另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又有不同。实际上,美国人在学术研究方向的选择上就比欧洲人更加实用和功利。真的依了胡适倒好了。

  3、“不问现实意义”是指“超出眼前的速效小利”

  @许小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140字不能完整达意,还是借胡适先生言,说明学和用的关系:“科学与哲学虽然都是应用的,但科学家与哲学家却须要能够超出眼前的速效小利,方才能够从根本上着力,打下高深学问的基础,预备将来更大更广的应用。若哲学界有了一种短见的功用主义,学术思想自然不会有进步。

  @李迅雷(国泰君安总经济师):极端的功利和短视,给后辈留下的,将是一堆垃圾。

  4、中国从未真正强调“学以致用”

  @复旦大学冯玮(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论“用”】中国从未真正强调“学以致用”,而是强调“经世致用”。经世=经邦济世=政治。用白话解,即“学术当为政治服务”,因此,在中国,学术长期沦为“政治的奴婢”。

  @陈志武(耶鲁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学术的留给学术,尤其政治不能介入。

四、普通网友声音

  1、“学以致用”没什么不好

  @工业无线互联-MTGroup:“学以致用”没什么不好,总比不学无术好;西方科学体系完善之处在于理论研究和科技应用产业化对接很顺畅,前瞻性研究和应用科学有序发展,不厚此薄彼,中国近代受辱史让科技背负了太多民族期望,急功近利就不难想象了!

  2、大家都偏重眼前的经济效益

  @繁花影子:“短见的功用主义乃是科学与哲学思想发达的最大阻力。”中国的快餐文化造就的学术氛围下,没有经济效益谁给你投资给你资助?貌似所有的课题在写开题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时候都要写什么现实意义社会前景之类的东东;上级领导总希望多整些课题,有经费拿呢。

  @沉喧-Leo:在國外上學的時候報了一門以文化差異看待發展經濟學的課,很不錯。回國後有一次和一個同學聊起國外的課程,聽我報了這門課,說:這課有什麼用?我奇怪回道:你說的有用是指能掙錢麼?他點點頭:差不多吧。我說:那真沒什麼用,只是讓我多個視角看經濟發展的過程罷了。

  3、真正的原创性理论需要时间,需要耐心和积淀

  啊前进的风:诺贝尔经济学奖更注重理论的原创和架构,更注重某个学者的工作对经济学理论的突破和推动,而不是考虑到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有多大的帮助。诺贝尔经济学奖至少告诉我们,真正的原创性理论需要时间,需要耐心和积淀,而不是急功近利两三年就可以被认可的,那是巫术,不是科学。

  4、中国教育将学术研究和应用技术混在一起,两者皆失

  @DingJames:以前碰到人都问我:“你学语言学有什么用?”申报课题,学位论文开题都要填有什么作用一栏。这就是短见的功用主义思想。中国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和这种只看眼前,没有长期规划的思想密切相关。中国的教育就在于将学术研究和应用技术混在一起,以眼前利益为评价标准,结果是两者皆失。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