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约翰•加普:美国无法长期垄断诺奖

  上周,托马斯•萨金特(Thomas Sargent)和克里斯托弗•西姆斯(Christopher Sims)荣获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美国也由此再次成为年度诺贝尔奖的最大赢家。共有7名美国公民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奖,其中包括严格意义上不算诺贝尔奖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美国人对诺贝尔奖的牢牢把持毫无松动的迹象。

  长期来看,这种局面必然会打破。二战前,德国也曾牢牢把持着诺贝尔奖。但在二战后,德国许多顶尖科学家移民国外,而得到联邦资金扶持的美国研究型大学在上世纪晚期却获得蓬勃发展,德国终于风光不再。现在,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研究,这也会最终打破美国对诺贝尔奖的垄断。

  但美国并未付出足够的努力来延缓这个趋势、保住自己在诺贝尔奖方面的优势(美国优越性的绝佳体现之一)。美国政府不仅需要加大力度吸引学生来美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还要采取更多措施让他们在毕业后留在美国。否则,美国政府就是在大把大把地浪费纳税人的金钱,得到的结果却是致使美国一项主要经济优势逐渐丧失。

  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和经济学奖项的得主中,有323人是美国人。他们是精英中的精英,体现了美国二战后一项极其成功的战略——让美国变成一块吸引科学家前来从事科研的“磁石”。几十年来,美国一直是科学家的首选地——在这里,他们拥有最好的科研条件,可以获得最丰厚的回报,还可以定居。

  在科研条件和科研回报这前两点上,美国正面临亚洲国家的严峻挑战。亚洲国家不仅拿得出与美国通过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等机构发放的研究经费规模相仿的研究资金,它们的经济增长也更为迅速。

  美国“反击”的方式却是削弱本国在第三点上的吸引力,即加大高学历科学人才获得美国签证和绿卡(乃至最终获得美国公民身份)的难度。绿卡配额和签证配额正在扼杀中国和印度研究生为美国贡献才智的机会。

  即便是刻意制定一个荒谬的经济政策,也很难制定得比下面这个政策更荒谬:首先,在科研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仅NIH一家每年就投入310亿美元用于医学研究),建造设施一流的世界级大学;然后,吸引全世界最聪明的年轻科学家来美国从事尖端研究;最后,把这些掌握尖端科技的科学家打发回老家。

  设立诺贝尔奖的目的是奖励基础研究,但获得该奖项会为得奖者所在的大学带来荣誉,推动有应用价值的创新。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该校共有26名教员获得过诺贝尔奖)是硅谷(Silicon Valley)的才智源泉,该校计算机科学博士项目培养了大量人才,包括谷歌(Google)的两位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出生于俄罗斯的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

  这种良性循环不仅存在于科技领域。由政府和大学资助的研究(根据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的数据,美国政府提供了全国学术研究经费的60%)为制药业、制造业和国防工业的研发打下了人才基础。

  美国126所研究型大学强烈地吸引着世界其他地区的求学者,特别是物理学、工程学和材料科学领域的学生。美国大学的化学工程学系和经济学系中,有三分之二的在读博士生来自外国;在其他院系,这一比例超过50%。

  对来自外国、特别是来自印度和中国(两个增长最快的经济体)的在读博士生来说,在美国扎根变得越来越难。就绿卡而言,不仅有总量每年14万张的限额,而且还有针对每个国家7%的配额。根据美国国家政策基金会(NFAP)的数据,美国有21万印度人未获绿卡,而他们都被归为同一申请类别,按照现行规定,让这些人全部获得绿卡需要70年。

  一个只有3.1亿人口的国家对高技术移民采取如此严格的限制,简直没有道理;另外,鉴于美国经济萎靡不振、且存在反移民的右翼势力,许多外国人甚至不愿考虑争取在美国定居。考夫曼基金会(Kauffman Foundation)的一项研究发现,在美的印度和中国学生中,想留下定居的所占比例分别为6%和10%。

  这种现象的部分原因在于,经济机会此消彼长。美国或欧洲拥有最佳工作机会的日子逐渐成为过去,中国学生发现,回国也有不错的机会——为了追赶上西方,中国正在应用研究方面大举投入。但另一部分原因是,美国正在“自掘坟墓”。

  这个问题是如此的明显,以至于支持对移民政策进行改革的人不仅包括加州参议员佐薇•洛夫格伦(Zoe Lofgren)之类的民主党人,而且还包括很可能代表共和党参加2012年总统选举的米特•罗姆尼(Mitt Romney)。罗姆尼希望为每一位拥有高学历的科研人才“配发”绿卡,他的这种睿智无疑来自于在私人股本领域工作的经历。

  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对中国的敌意与日俱增,民众普遍害怕外国人“夺走美国人的工作”。面对这样的现实,推销移民政策改革并非易事。美国或许没有意识到问题的紧迫性,因为这个问题对美国造成的损害是难以察觉的——科学家和创业者悄无声息地选择在别的国家定居,美国的机会就这样流走。

  在未来20年间,美国对诺贝尔奖的垄断将受到挑战。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发现,亚洲材料科学论文的数量和被引用次数呈现出“令人瞩目的增长”。这就是一个明证。过去5年,中国科学家发表了5.5万篇材料科学论文,美国科学家只发表了3.8万篇。

  尽管亚洲科研论文数量众多,但在质量上仍无法与美国匹敌,而质量是决定科研成果影响力的关键因素(此外,美国在医疗方面的领先程度还在扩大)。但美国自己后来居上的历史表明,有财力、有决心的国家能够打破世界旧有的学术水平排序。躺在诺贝尔奖的荣誉上睡大觉是不明智的。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