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中国产业地图》序 言

[[p align=center]][[image1]][[/p]] 

面向产业竞争的导航
全球并购研究中心秘书长 王巍

  [企业竞争正在提升到产业竞争和国家竞争的新领域,克服企业的"中年危机",发掘核心企业,鉴别战略产业,《中国产业地图》将为有大谋略的企业家导航。]

  企业竞争的"中年危机"

  中国的经济改革至今已有20余年的历史了。对于我们这些亲历从事业单位的束缚到企业市场的开放这个漫长而又激烈的变化的参与者而言,竞争是一个翻天覆地的社会改造过程,也是脱胎换骨造就一代企业家的熔炉。企业竞争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主旋律和主战场。伴随着企业竞争的20年,我们有了激励进步和创新的企业产权机制,有了推动改革和开放的政府政策规则,有了民众追求文明和丰裕的生活态度,也有了进入全球化经济的初步经验。回首过去一个世纪的铁血洗礼和几十年前的混沌初开,真有恍如隔世的感叹。当人生在不经意中提前完成了其年少时的宏图大志而并未适时地调整其奋斗目标时,理想失落与躁动无助就构成了人们必须应对的中年危机。长期的财务顾问角色,使我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企业游移不定的脉搏。当全球化消费方式不成比例的主导我们的消费方式,当众多经济学者仍在充满激情地推销"经济体制改革"的陈酿古剂时,当曾长年辛勤创业的老板们照虎画猫地大谈资本运营时,当仍在痼疾中挣扎的国企领袖们理直气壮地寻求与全球500强们平等"对话"时,当鲜有商界经历的官员们权衡着一个个"公司治理"方案时,我们感受到了中国经济的问题,也体会到企业竞争的危机,或者是"企业的中年危机"。我们的企业竞争是在求生存求发展,但还需要一个更高的目标。这个目标不是设计出来的激动人心的空洞口号,也不是无休止地获取最大利润的掠食者的谋略。我们需要一个全球化时代的充满中国企业家使命感的激励目标。

  产业竞争的现实挑战

  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企业集群(Clusters)和产业竞争是市场主流。以塑造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大企业集团的资源整合已经在全球经济中如火如荼地展开了10年之久。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以主权国家为支点的跨国公司被以全球经济为轴心的全球公司逐渐取而代之。沿着生产和服务一体化价值链延伸的产业整合早以从境外跨入中国市场,并正在有声有色地推广着。尽管体制改革和产权制度的进步对我们的企业家来讲,已是足以骄人的成就,但对于全球经济竞争,这只不过是有机会站到了市场起跑线而已。对刚刚习惯了企业竞争残酷过程的中国企业家们而言,产业竞争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避开学理的考究,我们可以大略地区别企业竞争和产业竞争的特点:企业竞争是个体的、利润导向的、零和决策的以及有管理边界的(如产业领域、经济区域等),而产业竞争则更是集群的、市场份额或价值链导向的、非零和决策的以及无边界的。即便掌握了基本的企业竞争本领,面向未来的中国企业家必须要熟悉诸如垄断竞争、政府管制、公共政策、价值链、产业空间、上下游联盟、物流战略、私有协议和外部化效应等等词汇,必须了解相关的产业竞争环境和资本战略。对于那些自恃在前20年企业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而缺乏"创造性毁灭"之动力与视野的企业家们,产业竞争有可能是一个重大的生存威胁:可能会使十几年的努力付诸东流,为人做嫁衣裳,成为驾御产业竞争强者的猎物。20年的企业竞争为中国带来了市场机制、开放政策、文明态度和成败经验等,我们面临的下一个产业竞争将为我们的社会带来什么呢?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产业机制、国家政策、民众观念呢?这是我们观察的起点。遗憾的是,我们很少看到类似的研究。除了为专家和政策制定者服务以外,现存的浩如烟海的所谓产业经济的统计数据实在不能担负如此使命。我们不仅需要纸面上的百分数,也需要鲜活的、深刻的分析与正确的建议。

  国家竞争的坚实基础

  2003年的美伊战争和随之而来的国家站队与战后利益分配,5月份的八国会议及扩充到九国的动议,联合国机构含辱负重的艰难前行等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显然是国家利益层面的竞争与合作。很多时候仍然是希腊斯巴达以来的传统--强权引导正义,经济竞争的最高体现是国家主权利益的竞争。尽管在这一层面上,我们不过是要求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基本的国家权利,但这也需要强大的经济竞争能力的支持与威慑。国家竞争是全球经济与政治能力的竞争,它取决于在企业竞争和产业竞争基础上的市场机制的成熟与效率,也取决于政治制度和社会组织系统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与力度。尽管未必正确地体现文明的进步方向(如美伊战争),国家竞争往往被以为是以国家主权的张扬甚至称霸为最大成就。几百年来的资本主义演变和市场经济中心的迁移都明确地表达了从企业竞争到产业竞争,进而到国家竞争的基本轨迹。中国经济和国家主权要在未来的全球经济和国家社会中拥有相应的地位,就必须在今天的产业竞争中有所作为,甚至在若干要害产业中"先据要路津"。中国企业在过去的环境中有所成就,在若干次要的产业中有所领先的事实,除了依靠拼搏与改革之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我们尚没有强大到让那些全球公司视我们为竞争对手的地步。过去10年来,全球公司在中国看到的仍是一个巨大的需求市场和资源基地,并没有看到多少真正的商业对手。当我们的企业家自雄自壮地呼喊着要与全球500强企业较量一番时,他们听到了什么?未来国家竞争的坚实基础是今天的产业竞争,产业竞争的成败也是中国国家经济安全的保障。为有效地进入产业竞争的战场,中国企业家必须有高瞻远瞩之战略视野,有因势利导之学习能力,有合纵连横之胸襟,有坚持不渝的奋斗精神。

  核心企业与战略产业

  产业竞争必须有核心企业的形成。核心企业就是我们所称的国民经济骨干企业或民族经济的脊梁。核心企业的定义是与时俱进的,"中央企业"、"大一、大二类"、"计划单列"、"抓大放小"等等不一而足。但历史地看,中国核心企业的标准正在从垄断特权、行政级别和资产规模等计划经济的指标转变到市场份额、赢利能力和资产价值等市场经济的标志。而且,核心企业的形成已经不再源于自上而下的政府机构静态统计或出于政府的管理便利(如国资委直属的近200个大企业),它更是业界自下而上的竞争结果或消费群体的共同认可。各种机构和传媒的排行榜各显神通,从各个不同标准和角度发掘出一大批被传统观念忽略了的真正或潜在的核心企业群体,使得中国产业的版图风云变幻、绚丽多彩。而日益强劲的重组与并购浪潮正在推动原来处于散兵游勇的企业群体迅速有利地提升到以产业价值链为纽带的核心企业集团群体。在急剧变化的产业环境中,如何捕捉并定义核心企业是一个实践的课题,也是一个理论的挑战。产品和服务的重要地位、优秀的商业模式、市场价值与潜在空间、全球经济价值链的位置,特别是企业领袖的视野与个人魅力等都将成为基本的考量基准。而这些考量基准不可能是事先预定的或上级指定的,更是同业竞争中体现出来的稳定状态,而且会不断调整和演化。发现并表达这些考量的基准,应当成为《中国产业地图》的使命。另一方面,诸多核心企业群体的经营和互动交易构成了国家经济中各个产业的主流。在特定的时期,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不仅被政府制定的政策所规定,还要被全球经济的主流所制约。我们习惯了"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这样一个基于马克思经济部类划分学说的计划经济概念,也长期体验了以改革政治考虑为基础的所谓"突破口"、"过大关"之类的产业发展定位,更是熟悉了在全球经济冲击下的各种新兴产业的泡沫洗礼,然而战略产业的选择必须在竞争中形成,在竞争中调整。它应当考虑到全球经济的发展方向、产业资源整合模式、国家经济价值链的牵引、知识价值与资本价值的含量,特别是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威胁等因素。发现并表达这些因素,也应当成为《中国产业地图》的使命。发掘核心企业,鉴别战略产业,将有效地为企业家进入新经济导航。

  产业地图与企业导航|

  所有人都了解地图与城市的关系,没有人会用地图的观察取代对城市的造访和生活体验,因而《中国产业地图》并不以精确地反映经济统计现实为使命;反过来,即便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都会在不同的时刻依赖不断更新的地图来把握方位与走向,因而《中国产业地图》便找到了一个安身立命的营盘,即为关注中国宏观经济和产业动态的经济城市的居民--企业家们--提供一个竞争的导航。摆脱经济学家的激情灌输,我们可以有一刻静心的读图体验,见仁见智且均有所获;超逸统计学家的数据浪潮,我们可以有一处俯视的视野,高屋建瓴却把握要脉;独辟一个有别于政府管理部门的思路,我们可以有一种独立的判断,梳理思绪而运筹操作。倘辅之以业界先锋、专家(非名家)和实务操作人士的扼要点评,如同《中国产业地图》所期望的那样,则大可为企业家们所用。没有大谋略的企业是没有前途的企业,而没有产业地图于头脑之中,何以成为有谋略的企业家。《中国产业地图》是站在一个由学者和企业家组成的观察群体的思考角度,是面对产业竞争和国家竞争的初步导航。我们希望坚持编制《中国产业地图》能达到如下的目标:

  ·保持独立的视野和产业竞争观念;
  · 发掘核心企业,鉴别战略产业;
  ·推动产业竞争和国家经济安全的研究;
  ·捕捉中国企业集团成长的历史轨迹;
  ·观察中国的产业政策效果并建言;
  ·警示全球公司在中国产业的战略竞争;
  ·促进中国企业群体不懈的重组与并购成长。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愿这份产业地图会对中国企业家们有所裨益。是为序。

                   2003年6月27日 上海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