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科学和艺术之间的货币政策


从次贷危机到全球金融风暴,作为全球最重要央行——美联储的掌门人,伯南克一直是众人瞩目的焦点。其实,从格林斯潘开始,美联储主席从来就不乏关注。美联储在关键经济事件中的作用一直是重要的研究课题,而美联储主席的风格和举动也总为人们在茶余饭后所津津乐道。《伯南克的考验》一书集合了当下很多吸引眼球的元素:美联储的历史、美联储主席的生平和逸闻、从次贷到全球危机的发展以及美联储的应对,等等。同时,作者在学术性和趣味性之间做了很好的平衡和折中。因此,无论对专业研究人员还是普通读者来说,本书都值得一读。

本书作者约翰·范·奥弗特韦德(Johan Van Overtveldt)曾经是比利时《趋势》杂志的主编,对美国经济学界做过许多访谈和研究,因《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大学如何汇集那些革新了经济学与商业的思想家们》一书而名噪一时。从本书来看,作者对欧美的中央银行界也分外熟稔,书中常常会提及一些鲜为人知的轶事趣闻,使得阅读过程变得轻松愉悦。比如,作者谈到,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期间,因为愁眉苦脸的模样和忧郁不快的精神状态,哲学家艾因·兰德给格林斯潘起了个“送葬者”的绰号。作者随后即不无打趣地评论道:“尽管格林斯潘外表阴沉,一副‘送葬者’的模样,可他对于斯密和熊彼特的钦慕,表明他毕生都是一个经济乐观主义者。”又比如,为了证明伯南克具有在压力下保持冷静的品质,作者提到了1982年年轻的伯南克和宏观经济学巨擘卢卡斯之间的一个小小误会。也许,伯南克的这一品质有助于美国和世界早日渡过这场危机。

当然,奇闻轶事只是作者在叙述过程中添加的佐料,本书的主旨在于,围绕格林斯潘和伯南克,探讨中央银行的科学和艺术。很多经济学家都承认,除了科学性而外,货币政策很大程度上是一门艺术。对于不熟悉这一领域的人来说,这多少有些令人吃惊。经济学研究的进步使得人们对现实的理解不断增进,也使得央行的决策不断科学化。然而,这些进步还远远不够,许多未知领域还需要有经验决策者的敏锐直觉。

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中央银行家,那可能就是“神秘”。格林斯潘用他含混晦涩的语言,将这一点发扬到了极致。他有句名言,“如果我的回答在你看来再清楚不过,那你必定是误解了我的意思。”诺奖得主罗伯特·索洛非常形象地刻画了“狡猾”的中央银行家:他们就像乌贼鱼,喷出一团墨水后就溜之大吉,让听者抓耳挠腮,摸不着头脑。中央银行家的这种神秘和狡猾,正体现了货币政策处在科学和艺术之间的矛盾。

在宏观经济政策中,最基本的争论是“规则”和“相机抉择”之争。一般来说,自由市场的信奉者支持“规则”,国家干预主义者则支持“相机抉择”。格林斯潘和伯南克都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自由市场主义者,然而,作为中央银行家,他们都排斥死板的规则。格林斯潘的语言之所以含混晦涩,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能够很容易地改变政策方向。不过,有经济学家认为,“即便考虑到格林斯潘所有的行为,包括他那神秘兮兮的说话方式、严格保密的习惯,还有他战术性的灵活态度,他的行动最终仍完全是可预见的。”这种可预见性是指,在2001年前的大多数时间内,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遵循所谓“泰勒规则”。因此,“规则”和“相机抉择”之间的分野复杂而微妙,任何教科书式的简单理解都和现实相差甚远。

从通货膨胀目标制到“泰勒规则”,再到“金融加速器”和货币政策是否应该关注资产价格,《伯南克的考验》一书探讨了央行面临的很多重要问题。与普通教科书不同,本书充分关注了问题的复杂性及其背后蕴含的各种矛盾,展示了货币政策处在科学和艺术之间的境况。有些遗憾的是,作者提出了很多问题,却没有认真地去解决问题。不过,即使对专业经济学家而言,这可能都是一个过于苛刻的要求。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