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当代经济学练习册

 [[p align=center]][[image1]][[/p]]  

作者:[美] 布拉德利·希勒

译者:豆建民等译

出版时间: 2003年6月

书号:ISBN 7-115-11281-9

开本:850×1092  1/16

装帧:平装

页码:75页

字数:130千字

定价:12.00元


内 容 简 介

本书是《当代经济学》的配套习题册。作者布拉德利·希勒教授曾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现任美洲大学经济学教授,具有30多年的教学经验,多次获得美国国家教学奖,是发展经济学领域国际著名学者,并长期担任一些主要政府部门的咨询顾问。

   为使读者更好地领会这部优秀教材的内容,希勒教授专门编写了配套“互动”习题:试题的章与教材的章相对应;试题中标注的页码系教材中的页码;试题内容基于每章特点而开发,并包括画图用的坐标方格,从而赋予了学生很多主动学习的机会。

 译 后 记   

光阴荏苒,岁月匆匆。从开始着手翻译本书至今,屈指数来已有近三年时间。在这过去的三年中,可以说有艰辛,有等待,也有喜悦,感慨万千。今天当我提笔写这个后记时,心头才稍微有些轻松和宽慰。

回想起三年前,当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周雪林先生托我翻译布拉德利·R·席勒教授的这本第八版《当代经济学》时,我便欣然答应下来。看着760多页厚厚的原著和自己复印的砖头般的本书复印稿,我深知翻译并非一件易事,必须倾注大量的心血,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事实上,的确如此。由于平时工作很忙,我只能利用晚上时间和节假日时间加班,并组织了几名助手一起翻译。但工作量之大,还是超出了我最初的想象。特别是本书中有大量的内容节选自各种报纸和期刊,如“新闻分析”和“世界瞭望”栏目中大约180多篇报道就是作者直接引用了报纸和期刊中的原文,这些内容远远超出了传统经济学教科书的内容。从着手翻译到完全译出初稿,断断续续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2001年盛夏,当翻译初稿打印出来时,堆放在案头有厚厚的一摞。我依然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不顾天气炎热,用了整整一个暑假的时间对初稿逐字逐句地进行审校和修改,直到9月上旬把审校完毕的终稿交给了出版社编辑,心里才稍稍有点轻松感。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变故,致使本书的出版一再拖延,直至今日。

今天,当我再次拿出译稿翻阅浏览时,最初对本书的感觉再次油然而生。布拉德利·R·席勒教授的这本书确实富有特色,与众不同。我博士毕业后留校工作多年来,一直担任“西方经济学”研究生课程教学任务,使用过多种版本的《西方经济学》教材,我感觉席勒教授这本《当代经济学》中的许多新闻案例可以在教学中采用,尽管书中的基本理论和叙述方法并非十分深奥。本书联系现实经济的特点非常明显,这得益于作者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对现实问题的长期关注和参与。本书作者曾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利坚大学经济学教授,具有30多年的教学经验,并长期担任一些主要政府部门的咨询顾问,经常被邀请担任电视台、电台和报纸等媒体的经济政策评论家。这种经验被贯穿于本书中,使得本书始终把基本原理与当前社会经济问题、制度和公共政策紧密相联。本书的这一特色已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这可以从本书在国外的再版次数得到说明。总之,布拉德利·R·席勒教授的这本《当代经济学》,我们之所以称之为“当代”,并非指经济理论的前沿性,它不是一本介绍当代西方经济理论最新成果的书;也不是指运用了当今最时髦的“数学语言”来阐述经济理论,它只是运用了朴实的语言和生动的新闻实例。它的“当代性”主要表现在它把本质上每本经济学教材都相同的经济理论,与当代的现实世界紧密联系,用经济理论来解释现实世界,用现实世界的实践来进一步强化对经济理论的理解。相信这种“当代性”会受到身处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的喜欢,因为它提供了一个从经济学理论看世界的“窗口”。这种“当代性”更会受到那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政府部门官员、企业部门实际工作者和正在攻读MBA的经理们或未来经理们的喜欢,因为它可以给实际经验者提供一种理论升华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在发生着很大的变革。因特网正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趋势也逐渐反映在教学和研究领域。本书中运用了大量的新闻资料和网络资料,这正是本书的另一与众不同之处,是本书“当代性”的另一种表现。除了开辟相应的网上电子版的辅助资料外,本书还在每章末尾的讨论题中设计了一些基于网络的练习题,特别是在书的正文中相应的页边上加注了有关网址注释,这种“网络查询”极大地拓展了读者的视野,对于那些有兴趣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并喜欢坐在电脑前的“当代”人来说,是极其有用的。此外,本书的具体内容还具有很多特色,对此作者已在本书的“序”中作了详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席勒博士这本2000年的第八版《当代经济学》,之所以能够翻译出版,与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有关同仁和北京新曲线及人民邮电出版社有关编辑的严格要求和大力支持帮助是分不开的。在此,我衷心地感谢所有为本书的翻译出版付出了辛劳的人们,衷心地感谢我的家人对于我的理解关怀和支持帮助。

本书的翻译工作由豆建民负责组织和协调,具体的翻译分工如下:豆建民翻译了本书的序、目录和第1、2、22、23、24、25、26、27、28、29、30、31、32章,徐莉炯参与翻译了第3、4、5、6、7章,沈建参与翻译了第8、9、10、11、12章,马海明参与翻译了第13、14、15、16、17章,吴辉参与翻译了第18、19、20、21章,徐和锋参与翻译了第33、34、35、36、37章。我的两名研究生杨海涛和徐瑜参与了部分习题的初译工作。全书由豆建民审校。限于时间和水平,译文中肯定有不少纰漏,欢迎读者不吝赐教。

豆建民

2003年4月于上海财经大学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