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

[[image1]]

书名:《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
作者: 戴建兵
ISBN号: 7309045882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价格: ¥25.00元 
 

内容简介:
  戴建兵教授的博士学位论文《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作为复旦大学中国金融史专刊的第一种,即将正式出版了。
  建兵2000年进入复旦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学位时,就已是河北经贸大学教授、金融系系主任,撰写出版有钱币学、货币史方面的著作多部,专业文章不下百余篇,是颇有知名度的青年学者。不少人当面问他南下求学的动机是否只是为了拿个博士学位,质疑他以学生身份再耗上几年时间是否值得。但在我看来,建兵是个淳朴的北方汉子,他来复旦就是为了能在上海这个近代中国金融中心所在地,静下心来读些书,把他多年来的学术工作作一思考和总结。
    如他本人所言,撰写博士学位论文不想简单重复别人和自己已有著作的套路,而是要“依历史的逻辑,以钱币学为新的史料、方法支撑,辅以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新制度经济学等分析工具,力求从新的视角来研究近代货币与近代经济的关系”;“依经济学的逻辑,首先从货币本身入手,在评述中国近代货币发展的进程后,总结出中国独特的货币体系的实质;其次从货币与金融业的关系角度探讨近代金融业最为重要的货币业务,并导出其与各种金融机构兴衰的关系;再进入货币与宏观经济发展关系的论述,从而力求把握近代货币与近代经济的关系,并依此确立评判中国近代货币思想的标准”。按照上述视角,目前的文稿构建起了相对完整的体系。第一章“白银核心型的货币体系”,是讲近代中国货币制度本身,更确切地说,是讲白银在近代中国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并且归纳中国近代币制的特点。该章首先分节叙述银两和银元,自是题中应有之义;接着谈制钱与铜元,固然在史料和史实两方面均见功力,但意在揭示白银居于货币体系之核心地位的必然性;再分析了白银与纸币的关系,最后归纳中国近代币制的特点:价值尺度的失衡,落后于世界的货币,价格失灵从而加大社会生产成本等。第二章谈白银与近代金融体系的关系,其基本观点是:货币制度的变迁不仅促进了新的金融体系的确立,而且也常常淘汰旧有的传统的金融机构;进而具体讨论了外商银行与白银、白银与钱庄、国内银行与白银之间的关系,以及由白银核心型货币体系派生的银市、金市和汇市。第三章谈白银与近代中国宏观经济的变迁,指出了中国货币的不统一、城市货币的充分和乡村货币的匮乏、金融体系的财政化和复杂性,直接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并且分别剖析了银价下跌和银价上涨的案例。第四章谈不同发展道路下货币制度选择的路径,重点谈的是政府与银行业发展的关系、政府与货币制度确立的关系,认为这是旧中国政府影响经济发展道路的重要手段。全文的结论部分有两个观点值得注意:近代中国政府财政的刚性往往打破政府对货币制度建设及符合国际货币进程的努力;法币改革终结了近代以来中国对于世界币制的追随,并且完成了政府对经济宏观管理的自主,从而依照经济学的角度而言,1935年的法币政策是中国近代经济从对外依附到经济独立的重要分水岭。
    众所周知,白银问题贯穿于中国近代金融史的各个阶段(1935年实施法币政策之后,白银虽然不再是法定货币,但白银储备如何转换为外汇储备,却是政府金融政策的重要方面),白银与经济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以往许多论著都从具体的研究个案中涉及了两者的关系,这些单独个案的研究,过去、现在和今后都是不可或缺的;随着个案研究的进展,对白银与经济关系的整体研究的呼声日益迫切。建兵这部书稿的贡献之一,就是在整合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兼具历史学和经济学的视野,提出了关于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之间关系的研究体系。
    但是,这部书稿还体现出了如下学术指向:中国学术界必须而且可以有自己的经济学。建兵在河北经贸大学从事理论教学多年,他几次向我谈起:目前中国的经济学教材,包括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等,对中国的五千文明、近代中国的金融史,基本没有涉及,有些甚至只字不提。来复旦大学之前,建兵已经在撰写中国银两史稿,他之所以想写中国银两史稿,是受德国学者弗兰克的《白银资本》一书在中国的翻译出版的启发。在旁人看来,中国银两史稿的成稿篇幅已有五十余万字,从其中选取若干部分适当补充修改,作为学位论文交差,可谓轻车熟路,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在写作中国银两史稿的过程中,建兵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不能光有叙事,需要有理论的总结和提升。而在中国银两史稿之外选取现在的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就是要把经济学和历史学相结合,使理论与方法交融。从中国经济史丰富的内容中抽取其规律,对真正形成中国的经济学或经济学的中国化,有更直接的迫切性。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只有一门科学即历史科学。目前的书稿中不使用“银本位”而提“白银核心型货币体系”;谈白银风潮、谈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通胀和萧条,都体现了要揭示货币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书稿最后部分谈不同发展道路,也是进一步强调从中国近代货币史抽取中国自己经验的重要性。中国货币史与货币银行学的结合,就是中国自己的货币银行学。目前的书稿还不能说就已经完成了这一目标,但却是在踏踏实实地向这一目标迈进,体现出对学术的执着追求的精神,也是在批判中守护和提升着学术精神。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建兵会相应取得更大的学术成果。

目录:
序言
导 言
第一章 白银核心型的货币体系
第一节 银两及其制度的发展
第二节 银元在货币体系中地位的提高
第三节 非辅币的制钱与铜元
第四节 白银与纸币
第五节 中国近代币制的特点
第二章 白银与近代金融体系
第一节 货币制度与金融体系
第二节 外商银行与白银
第三节 白银与钱庄
第四节 国内银行与白银
第五节 由白银核心型的货币体系派生的银市、金市和汇市
第三章 白银与近代中国宏观经济的变迁
第一节 白银与近代宏观经济的互动
第二节 1928—1930年银价下跌时的案例分析
第三节 1933—1935年白银风潮——银价上涨的个案分析
第四章 不同发展道路下货币制度选择的路径
第一节 政府与经济发展道路
第二节 银本位的建立和白银国有
结 论
附 录
一、主要参考资料
二、常衡和汇率
后 记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