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奈斯比特:不喜欢被称“未来学家”



 
  1982年,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大趋势》一书中预测信息社会将取代工业社会,随后声名鹊起。人们耳熟能详的“高科技”、“大趋势”等词汇,就出自他的创造。今年4月,他携新书《定见》(Mindset!)来到中国,并接受了《财经》专访。
  奈斯比特在新书中总结了“尽情想象”、“愿景不要太超前于时代”等11条“定见”。在他看来,所谓“定见”,是一种可以推进创造性思维的心态。他认为,他之所以能在四分之一世纪前就预言信息社会的到来,正是由于这些定见对思考所起的帮助。
  奈斯比特谈到,之前写作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运用一些定见来思考未来和预测今后的大趋势。因此,《定见》与之前的作品很不一样。他希望通过这本书与读者分享思考问题的方式,而不是仅仅局限在对世界的描述上。“这些定见对我很重要,当然我希望对其他人也有所帮助。”
  奈斯比特对未来世界的展望令人专注。他在新书中提到,美国的经济模式更富有活力;欧盟由于缺乏改革动力,将走向衰落。对此,他的解释是,整个世界正在朝着自由市场和分散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中国。欧盟却在制订更多的规则而不是减少规则,走的是集中化的道路,欧元就是明证。这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背道而驰。
  奈斯比特认为,“想成为一个企业家的愿望,要么在亚洲、要么在美国才能实现。”在他看来,企业家是经济复苏和增长的基础,政府却做不到。政府应该创造一个培育企业家的环境,让人们做他们想做的事情。
  《定见》没有专辟章节讨论日本,但奈斯比特从前的著作表明,他并不看好日本的前景。尽管日本的改革似乎已有所成效,他仍然坚持原来的看法。他认为,当人们还在热衷于讨论日本将会取代美国时,他已经在1992年《全球化悖论》一书的开篇谈到,日本经济正在处于长期下滑的趋势当中。“现在看来,这个下滑的趋势还在持续。”
  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奈斯比特的理由是,“日本不能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情”。他认为,日本应该放手,让经济自行运转,但他们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从文化上,都难以承受由此必然带来的公司倒闭和失业问题。他又预测,中国即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两年后将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但与此相对照,人们根本不再谈论日本这个曾经的“出口机器”。
  奈斯比特对目前通行的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s,GDP)数据体系提出了自己的批评。他认为,应该以“经济行业生产总值”(Gross Domain Products)这样一种新的GDP为标准来衡量世界经济。
  “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德国经济或美国经济了。”奈斯比特分析道,虽然贸易赤字大,但美国进口产品的40%都是由美国公司在其他国家制造之后又返销美国的,这些美国公司制造的产品却被算作美国的进口。
  他建议,可以因为一些原因保留旧的GDP,但应该更关注“经济行业”,因为“在今天这个无边界的世界,以国家为思考问题的基准是不正确的”。
  他认为,按照经济行业标准,中国在世界上的排名不会太高;尽管媒体和政府都在大肆宣传中国将在不远的将来取代美国,但这是不大可能的。“虽然中国经济大幅增长,但一个不能忽视的现实是,中国经济总量仅仅2万亿美元。”
  《定见》一书中提到,1998年,奈斯比特在与前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的谈话中,认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如何使大型企业保持效率的同时又不导致太多失业。而今,奈斯比特回顾道:“当时我对他说,‘要使国有企业转变成私营企业,而又不致造成大量的失业,就得保持一个恰当的速度。’”当时中国的私营经济部门还非常小,现在却已经发展到占国家经济的三分之二。对此,奈斯比特表达了自己的惊讶之情。
  那么,当前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又是什么呢?奈斯比特认为,最大问题是“如何确保向新经济(new economy)的转变,并且让最大多数的人们参与其中,而不被抛在后面”。此外,中国的中产阶级在不断崛起,“他们越是壮大,就越难以被驯服。”
  最后,当谈及个人生涯的感受,奈斯比特说:
  “我有时是个老师——我在学校有教职,有时是个学生。我不喜欢人们称我为未来学家,这令我感到尴尬。”■

  《定见》,(美)约翰奈斯比特著,魏平译,中信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