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美国货币史(1867—1960)

书名:美国货币史(1867—1960)
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1867-1960
编著者:[美]米尔顿•弗里德曼、安娜•雅各布森•施瓦茨  著        
翻译:巴曙松 等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美国经济学家,以研究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史、统计学以及主张自由放任资本主义而闻名。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扬他在消费分析、货币供应理论及历史,以及稳定政策复杂性等范畴的贡献,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
施瓦茨,美国著名经济史论家。

内容简介:
《美国货币史(1867—1960)》以历史为主线,介绍了美国货币金融领域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研究了美国近一个世纪的货币发展历程。全书用大量的历史数据及深入尖锐的分析,证明了货币政策对于一国经济管理的深远影响,尤其是货币在稳定经济周期中的重要地位。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在本书中对1929—1933年大萧条的分析和解释,颠覆了当时的主流,成为此后对大萧条的标准解释范本。《美国货币史(1867—1960)》是理论和数据的完美结合,是经济学者不可或缺的研究参考文献,对于研究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目录(到章一级):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绿钞时期
2.1  1867年货币存量的构成
2.2  货币、收入、价格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
2.3  恢复铸币的政治斗争
2.4  影响货币存量变化的因素
2.5  与绿钞时期相联系的几个特殊问题
2.6  总结美国货币金融史
第3章 银元政治和价格长期下降(1879—1897)
3.1  货币、收入、价格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
3.2  银元政治
3.3  导致货币存量改变的因素
第4章 黄金通胀和银行改革(1897—1914)
4.1  经济复苏时期(1897—1902)
4.2  相对稳定增长时期(1903—1907)
4.3  1907年的危机
4.4  付款限制解除后的银行改革
4.5  后危机时代(1908—1914)
4.6  货币存量算术意义上的变动
4.7  回顾比较
第5章 联邦储备体系的初期(1914—1921)
5.1  货币和银行结构的改变
5.2  战时和战后的通货膨胀
5.3  1920—1921年的衰退
第6章 联邦储备体系的发展期(1921—1929)
6.1  货币、收入、价格及货币流通速度的发展历程
6.2  商业银行运营的变化
6.3  货币政策的发展
6.4  影响货币存量的因素
6.5 总结
第7章 大萧条时期(1929—1933)
7.1  货币、收入、价格、速度和利率的发展历程
7.2  引起货币存量变动的因素
7.3  银行倒闭
7.4  大萧条的国际特征
7.5  货币政策的发展
7.6  其他可选政策
7.7  为何货币政策如此无能
第8章 新政时期银行结构和货币本位的变化
8.1  银行体系的变化
8.2  货币本位制的变化
第9章 周期性变(1933—1941)
9.1  货币、收入、价格和流通速度的变化
9.2  引起货币存量变化的因素
9.3  基础货币的变动
9.4  联邦储备政策
9.5  存款准备比率变动
9.6  1937年紧缩及随后复苏过程中货币性因素的角色
第10章 二战时期的通货膨胀
10.1  美国中立时期(1939年9月—1941年11月)
10.2  二战赤字时代(1941年12月—1946年1月)
10.3  战争结束到价格高峰(1945年8月—1948年8月)
10.4  收支余额
第11章 货币政策的复苏(1948—1960)
11.1  货币、收入、价格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
11.2  导致货币存量变化的因素
11.3  货币政策的发展
11.4  为什么货币存量保持稳定增长?
第12章 战后货币流通速度上升
12.1  替代资产收益率的变化
12.2  货币替代物的发展
12.3  以上考虑因素的综合效果
12.4  稳定性预期
第13章 总论
13.1  货币存量与其他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13.2  货币关系的稳定性
13.3  货币方面变动的独立性
13.4  表象的欺骗性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