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新书上架:《德国马克与经济增长》

  《德国马克与经济增长》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周弘教授、德国企业家和经济学家彼得·荣根(Peter Jungen)先生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朱民博士共同主持的项目成果,书中详细介绍了德国马克缓慢升值的历史过程并分析了这一过程与德国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该书的出版有助于推动中国在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等领域的研究与讨论,为我国货币政策和汇率改革提供借鉴。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将以本书的出版为契机,拟推出与“德国研究”相关的丛书。

  《德国马克与经济增长》指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没有调整汇率的动议权    

  不能违背一国意愿而调整其汇率,这是一个理所当然的原则,只要成员在为其货币汇率提供支持与辩护的国内经济与货币政策上拥有主权。这个原则在基金组织协定上以如下方式得到体现,即汇率只有可能在相关的成员国自身提议下方能被调整。这意味着,动议通常须由成员提出,并进一步规定,基金组织绝不能正式建议一国调整其汇率以符合现状。然而,不排除非正式的咨询与建议,尤其是对目前汇率扭曲状况的调查和描述。对此,基金组织执行董事会前主席罗斯(Ivar Rooth)于1955年5月在圣加仑(St Gallen)的一次演讲中说道:“如果一国的经济形势变化导致一种货币的平价不对了,基金组织将对调整提供支持,以消除产生的结构性失衡。”
    (参见《德国马克与经济增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

  《德国马克与经济增长》指出---

  德国马克在20世纪后半叶成为位居第二的国际货币

  德国马克1948年在德国货币改革过程中被创造出来时,它的国际角色是微不足道的。由于战后不得不重建德国的货币体系,德国马克丝毫不具备那些人们通常认为国际货币所应具备的特征,以致它无法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储备货币(美元和英镑)构成竞争。同其他欧洲货币一样,德国马克的可兑换性(即便是为了经常项目交易)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左右才得以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年度报告在1972年第一次将德国马克称为储备货币。

  在进入流通近50年后,德国马克拥有了完全不同的国际地位。20世纪后半叶,以大多数标准衡量,德国马克是位居第二的国际货币,它很长时间以来早已成为欧洲货币体系事实上的锚,而控制马克供应量和捍卫其外部价值的德国联邦银行则为后来的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中的欧洲中央银行系统树立了样板。除此之外,被证明对德国马克进行有效的战略性管理的制度框架远远超出欧洲范围,对其他国家的思维方式和实践做出了重要影响。尤其被广泛接受的是独立的中央银行和以维持长期价格稳定为最高原则的货币政策目标。

  (参见《德国马克与经济增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

  《德国马克与经济增长》指出---

   国际比较中的德国马克购买力稳定

  20世纪后半叶的50年中,德国马克获得了国际上有口皆碑的稳定声誉。而实际上德国马克的国内购买力,按所有家庭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测算,却不断走弱。1950、1952、1953和1986年这几年是例外。德国马克特别的声誉源于其他货币购买力减少得更多,因此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总是不断出现有时甚至戏剧性的马克升值。
    各个时期的结果比较显示,德国联邦银行与瑞士国家银行在20世纪50年代甚至实现了平均价格上涨维持在约1%。直到60年代通货膨胀发展才在所有国家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失控,确切地说——在所有国家——虽然程度不同。这一方面是因为1970年以来美国急骤增加的国际收支赤字导致的为保护美元而采取的全面干预,另一方面则是由于1973年石油危引发的货币无限量的供给。直到80年代才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让通胀趋势回归50、60年代的水平。为此,在欧洲货币体系中占据引导地位的德国联邦银行作出了巨大贡献。
    (参见《德国马克与经济增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

  《德国马克与经济增长》指出---

   联邦德国在出口量方面与美国的差距明显缩小,并保持对日本的优势

  早在一战以前,德国增长的财富中有很大一部分归功于强劲的出口经济。“德国制造”在世界市场上被认可,出口率(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在1910~1913年已高达17.5%。在两战期间,德国经济尤其受到世界经济瓦解的打击,德国出口率从14.9%(1925~1929),降到12%(1930~1934),再到仅6%(1935~1938)。即使在战后,出口在刚开始也仅占据德国经济很小的比例(1950年出口率为0.9%)。搭着“经济奇迹”的快车,德国出口经济才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并在20世纪末以约30%的出口率达到世界出口冠军高峰。在这期间,出口经济在国际上也扮演着景气与增长火车头的角色。世界出口,暨世界贸易总量,也比产值增加快得多。

  特别是OECD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连续保持在65%~75%。随着美国在世界贸易中重要性的丧失(从1947年的40%降至1993年的20%),远东的日本与中国则逐渐成长为新的竞争者。在欧洲内部,首先是联邦德国,其占世界贸易的份额明显增加。60年代开始,联邦德国明显超越了其欧洲竞争者(英国、法国、意大利),并通常能保持占世界贸易10%以上的份额。联邦德国在出口量方面与美国的差距明显缩小,并保持对日本的优势。

  (参见《德国马克与经济增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

  《德国马克与经济增长》---

  德国成功战胜了2008年第二次世界经济危机

  1948~2000年的联邦德国经济史生动地说明了一个被战争摧毁的国家如何重新崛起成为一个领先工业国,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如何成功适应全球化的挑战。

  起初,德国经济陷于财政困境及高失业率。只有能够提供国际上需要的产品并为自己的重建赚取外汇,这两个问题才能被解决。毫不夸张地说,经济复苏本质上应完全归因于受过良好培训的劳动力。随着不断增长的出口成功,国际收支陷入失衡,并引发了在占支配地位的固定汇率体系中如何调整汇率的政策争论。反对升值者指明升值对增长和就业的影响,而赞同升值者则要求注意价格稳定的风险。

  然而,情况却表明,货币谨慎的升值不仅不会对增长与就业带来严重后果,而且还会对经济产生有益的影响,强迫其持续面对国际市场的挑战并成功适应。这在中短期内完全也可能引发危机,但长期却显得较好。这并不是一个成功的经济与货币政策中最不可取的战略,因为德国成功战胜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第二次世界经济危机。
    (参见《德国马克与经济增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