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经济学家随笔——知识印象

[[p align=center]][[image1]][[/p]]

书名:经济学家随笔——知识印象
作者:汪丁丁
ISBN号:780073650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版次:2003年6月第1版
页数/字数:237/190000
开本:787X1092 16开
装帧:平装本
价格:¥25元

靓书点评 
 
  “知识”的本意是要追求真理的,求真的意志,到了最高境界便是所谓“学究天人之际”吧,但是到了宽带网时代,我们突然意识到“真”被不原成了“印象”……“知识印象”于是既包含纯粹主观的感受又足以引申为“科学”,既是学术的又是审美的,既是转述的又是评议的。现代生活的瞬时性足以把任何知识变成瞬时的,“一个印象而已”。
  从知识社会角度谈论市场,不妨理解为从社会博弈角度谈论知识。
  中国人那么聪明,却徘徊了上百年还没有找到市场和独裁的中庸,把自己夹在本土传统和西洋文明的博斯普卢斯撞崖里喘不过气来。这本书里谈论的,都是“市场”——资本、技术、劳动与组织、教育与知识、跨国公司与中国转型期社会,从知识社会角度谈论市场。最后,知识的表达、宇宙的建构、宗教的阐释,不妨理解为从社会博弈角度谈论知识。

目录:

引言

被解释的宗教和被建构的宇宙

  科学或者社会科学要来解释宗教现象,那在宗教家看来几乎就是“串门儿”性质的学术拜访。科学不提供“意义”,科学却试图解释“意义”。不管宗教家们作何想法,我还是打算从“被解释的宇宙”开始介绍“被解释的宗教”,而不是反过来,从内心道德来看天上的星星。

老龄化与知识社会

  老龄化已经降临,世界人口将在未来100年内停止增长。这意味着全球性的劳动力资源短缺和“产业升级”,同时也就意味着全球性的“知识升级”。
信息技术,组织变革,劳动行为
  这个题目本来没有什么稀奇之处,因为自从1879年马歇尔写了《工业经济学》以来,经济学家始终认为在劳动者、生产组织和生产过程所使用的技术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但是20世纪末叶,尤其是1998年以来,几份最重要的学术刊物上出现了一系列经济学论文,它们都在述说同一件事实,述说经济学家一直以来就没有怀疑过的事实:技术进步、组织结构、劳动技能,企业在这三个方面的演变过程之间肯定有密切的关系。

知识社会与现代教育的双重困境

  我打算在这篇文章里把教育问题放在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发展视角下来讨论,我将说明,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知识总量的迅速增长,其实早已确定了教育在其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演化的基本方向,那就是,在形式上日益注重“个性”教育,在内容上,日益注重“通才”教育。

知识社会重塑资本市场
  ——阅读晚近文献所得的印象以及由印象而起的漫谈

  风险投资家喜欢说“魔鬼藏在细节里”,此处的“魔鬼”可不是万种邪恶的首领“撒旦”,它的更加准确的翻译应当是“精灵”。对于像我这类专门研究各种制度安排和技术安排的经济效率的人来说,这些藏在细节里的精灵们,还有一个名称,叫做“知识”。
跨国公司与中国转型期社会
  半个世纪前,跨国公司在拉丁美洲以外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无足轻重”。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用“贸易总额”度量,跨国公司以年率15%以上的超常速度占领全世界的市场,今天,世界贸易的60%以上是通过跨国公司运作完成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那一天,全球500家大公司(多数是跨国公司)的400家已经进入了中国市场……
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出路在哪里……在“连续技术进步”的阶段,要求我们的信息技术企业及其研发部门从上一阶段的“研发带动市场开发”和“研发与市场并重”,转换到“服务导向的研发”模式,这一技术进步模式也叫做“日本模式”。向日本学习,向印度学习,向我们自己学习,走出家门,向世界各地一切本士的知识传统学习。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中国经济发展定量分析的几个问题

  对事物的“量”的分析,首先就要求把事物的“质”的差异抽象掉,然后,为了解释“量”的差异,我们再深入去观察事物的“质”的差异,以便把不同质的“量”归纳到不同的“类”里面……
知识表达,知识互补性,知识产权均衡
  基于知识的“代数格”表达方式和知识的互补性原理,这篇文章讨论知识产权的博弈均衡问题……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