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约瑟夫·奈 |
约瑟夫·奈在书中没有对“软实力”下一个精确的定义,谈论更多的是如何建设和运用软实力。软实力的关键不在于“是什么”,而是“怎么做”。怎么创造出更多、更“硬”的软实力,怎么高明而“狡猾”地运用软实力才是高级问题。“如果我们总是纠结于‘是什么’这等低级问题,就会分散我们有限的‘注意力’”。
怎样才能拥有更多、更“硬”的软实力呢?奈在书中指出,软实力的所有资源中,共同的价值观最重要,其次是外交政策的合法化,第三才是文化的吸引力。关于文化,他强调普世性,并认为狭隘的文化和价值观不可能产生软实力。在奈看来,民主、人权等是美国软实力最硬的因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普世价值。而发展开放的公民社会是美国营建软实力的中流砥柱。
挖掘和释放出社会的全部才华和活力就能自然而然地拥有软实力吗?奈认为这仍不够,因为软实力只在特定的议题和特定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而且其效用也未必立竿见影。奈指出,现今的世界政治其实是一盘三维棋局,要想赢得这盘棋就得同时在水平和垂直空间里落子。在这盘三维棋局中,上层棋盘是传统的国家间军事力量,中层棋盘是经济力量的角逐,下层棋盘是各种跨国议题,比如恐怖主义、跨国犯罪、气候变化、疾病传播等待。在这个棋盘上,各种力量广泛而无序地分布在国家和非国家主体之间。在奈看来,在第三层的跨国议题上,软实力的作用无法忽视。
奈对软实力思考的起点其实是如何在一个更加复杂而相互依存的世界上正确而聪明地运用实力和权力。他说,就算打扑克时抓到一手好牌,如果牌技不佳照样会输。那么,软实力究竟“硬”在哪里,值得约瑟夫·奈如此推崇?奈实际是在强调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忽视软实力将会付出沉重代价。作者直言不讳,,观点明确,认为软实力本质上是一种达到自我战略预期的力量,如果贬低它就会付出代价。他认为前苏联在一定程度上是“输”给了美国的软实力。
第二,软实力硬在“战略沟通”。与国内学者对软实力的宽泛界定相反,奈从来都没有把大而空的软实力作为追求目标,相反,他认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找到“下手之处”才是最重要的。奈把公共外交视为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手段,缺少精巧的策略和高超的领导艺术,资源就不会转化为实力,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是如此。
第三,信息时代的政治竞争体现为“谁的故事最能打动人”。笔者认为,包含着国家形象等诸多因素,国际政治已经成了具有竞争性的可信度比赛。在传统的强权政治中,最典型的问题是:谁在军事实力、经济实力上占据领先。然而到了信息时代,政治竞争可能成了“谁的故事最能打动人”。
现为哈佛大学教授的约瑟夫·奈曾经出任卡特政府助理国务卿、克林顿政府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和助理国防部长,是一位走出书斋的成功学者。也许正是这样的经历使得其著作影响力并不拘囿在学术界,而是受到各界关注。从这部著作中,读者可以领悟到,软实力的竞争其实就像精心编制一张网,不但需要面,更需要在一些结上进行精审的设计和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