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未来的天气,可怕的图景

    夏天,先来长达数十天的闷热高温天气,热浪造成城市和乡村里的电力设施崩溃,海滨沙滩人满为患,医院急救系统超负荷运转仍不能满足解救热病患者,夜晚的电力负荷太高甚至逼迫公共管理部门出台灯火管制令。接下来,下雨了,一下就是铺天盖地,让城市的下水道系统、地铁公交系统乃至基本的物流运输系统都迅速陷入崩溃,海滨城市还将迎来风暴和飓风,机场里坐满了等待延误航班重新起飞的旅客。等到了冬季,前三季的恶劣气候造成农业严重减产,工业产品价格也水涨船高,居民们不得不在忍受史上最冷冬天的同时,为购买生活必需品付出更多的钱,甚至节衣缩食。

    上段所述,并非臆想,而是科学家基于近一个世纪的能源、资源消耗(排放)情况和环境变化特点,得出的气候演化趋势的一种直观描绘。大约4200年前,一位苏美尔人牧师有感曾强极一时、一统美索不达米亚的阿卡德帝国的瓦解,写下诗篇,“大片的田地颗粒无收,被淹没的土地没有鱼儿,大水漫灌的花园没有蜂蜜和美酒,乌云密布的天空没有雨水。在那生长优良植物的大地上,现在长满了‘哀鸿的芦苇’。”诗人笔下的可怕图景,极可能在未来数十年间在世界各地陆续重演。

    译林出版社近日再版了美国气候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气候学家海蒂·卡伦博士所著的《致命天气》一书。这本书基于现代技术水平的气候模型,对未来十年、二十年、四十年的气候变化作出了模拟预测,并对气候变种全球最危险的七个地方模拟出了气候变化后的可怕景象。

    这七个地方包括,非洲萨赫勒地区、澳大利亚大堡礁、美国加利福尼亚中央谷、北极格陵兰因纽特地区、格陵兰岛、孟加拉国达卡、美国纽约。依照海蒂·卡伦的分析预测,非洲一些国家改善生态和气候的努力,将被全球范围内增幅更大的污染排放和碳排放而形成的气候变暖效应所抵消,进而让非洲国家的贫困、灾荒、饥饿加剧,催生更多的气候难民和“气候犯罪”——将有大量的难民加入到劫掠他国、平民、商人的盗贼行列,全球海运贸易将因此遭受重挫。

    按照目前的气候变暖趋势,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在“珊瑚漂白”、海洋酸化的作用下,将在可预见的未来绝迹;加利福尼亚中央谷将上演“大片的田地颗粒无收”的极度干旱景象;而在格陵兰岛等北极地区,升高的温度将会使冰层融化,露出埋藏在冰层之下已数百万年的矿物质,这又将再次推高全球气温。

    “被淹没的土地没有鱼儿,大水漫灌的花园没有蜂蜜和美酒”的诅咒会在纽约和孟加拉国上演。唯一的区别在于,美国纽约的富人不得不不断斥巨资修改越来越高的大坝,抵御越来越高的海平面和飓风;但在孟加拉国,随着喜马拉雅冰川的融化、海平面的升高及由此造成的海水(咸水)倒灌土地吞噬可耕作的土地,数百万乃至更多贫民将沦落为最悲惨的气候难民。

    海蒂·卡伦还分析指出,即便巨大危机在未来上演,各国仍将如现在这样,争相排斥共同责任和义务,而将挽救补救的良机葬送于争吵与卸责之中。这并不是过度悲观,最近几十年来,有关全球气候的框架协议谈判一再陷入阻碍,大国拒绝签署甚至干脆退出,始终不能给人们乐观的理由,这大概是因为现在的人们,尚未目睹“哀鸿的芦苇”吧。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与人类长期进化形成的更重视短期威胁、忽略长期风险的心理特征有关,很多人明明知道“长期的干旱、大量物种灭绝和不断升高的海平面确实都是要着重关注的问题”;但这些问题或者说威胁,距离人们有些遥远,还威胁不到多数人触手可及、直观可见的生活,因而大家都不愿意采取约束自己的方式去切实解决问题。相对应的是,如果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已经成为了多数人可以直观感知的问题,那就意味着避免的最好时机已经过去,甚至很可能无法采取最最基本的应对以缓解问题。

    海蒂·卡伦在《致命天气》一书中作出了科学预测,并向我们每个人都提出了一组追问:“如果我们确实能够预测未来并且预见到气候变化带来的毁灭,我们会行动起来阻止它吗?对未来40年的预测能使我们为了全世界的共同利益而团结起来吗?还是说要等到堤岸崩溃时再决定采取行动呢?”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