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回望历史有助经济崛起

\  1954至1955年间,钱穆先生曾于香港新亚书院先后讲授“中国经济史”及“中国社会经济史”两门课程,扼要地讲述了由上古春秋战国至明清时代的经济情况及财政政策,并道出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法律、宗教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评价政策和朝代兴亡之关系。叶龙曾师从钱穆多年,详尽笔录及整理了先师两门课程的内容,对一些内容做出了补释,形成流畅易读的文章,在香港《信报》经评版陆续刊出后,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最后结集出版形成本书。本书填补了钱穆先生缺乏经济专门史著作的遗憾。

  单纯从文本讲,《中国经济史》确实是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只是书中内容经常引经据典,虽不至晦涩难懂,消化起来也确实需要些时间。钱穆先生试图改变人们心目中经济与史学的概念。经济学家笔下从来都是和国家经济、未来趋势、资本运作相关的词汇,少有历史学家以历史发展年代为坐标讲述历代金融财政与社会进步。毕竟,向来学历史之人,比较不重视社会与经济。

  《中国经济史》贯穿全书的主要经济问题包括农业经济及土地分配、基建及水利工程、工商业发展、货币制度改革、社会阶层现象、税制及徭役等。细读两千年的经济史,读者可以发现,今天中国的社会经济面貌深受历史传统的影响。中国正在重新崛起为经济大国,而此前在世界经济版图中,中国长期占据着重要地位。本书能够帮助读者解读目前推行政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同时起到镜鉴作用,将有益的经验应用于今日商业社会,避免重蹈覆辙。正如钱穆先生所言:“故我们要研究中国政治史,或社会史,或经济史,只当在文化传统之一体性中来作研究,不可各别分割。我们当从政治史、社会史来研究经济史,亦当从政治思想、社会思想来研究经济思想,又当从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来研究经济制度。在此三者之上,则同有一最高的人文理想在作领导。”

  抛开晦涩的经济语汇,本书依然具有相当的可读性与趣味性,比如作为社会经济特定产物“奴隶”阶层,钱穆先生就以丰富的资料展示了中西方对待奴隶阶层的态度和文明程度。中国自古有奴隶,只是地位比之罗马奴隶高之甚多。有被封为关内侯的卫青,有贵为孝武卫皇后的卫子夫,其他也大多待遇不俗。比之罗马奴隶的待遇,又显出一层中国文化对待弱者的包容态度。不得不说,如此对比分析令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绝。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回望过往,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历史丰富的国家,形形色色的事和人,纷繁复杂的制度,几十个朝代,几百个皇帝,总能找到与现代相似的事,相似的人,相似的制度和相似的国家。只是一个民族经历了太多,消化了太多,发展的同时自然也会生出些弊病,何苦总是如此贬低自我,褒扬他人,羡慕他国的建筑、羡慕他国的自由、羡慕他国的革命和民主。读罢此书,不禁为钱穆先生的学识倾倒,为他可信手拈来将各朝代经济制度作对比而佩服。

  本书虽然是钱穆先生在上世纪的讲义,但于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指导意义。因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下一步的挑战就在于重构自身传统与世界的联系。除了在对西方学说理论的引进介绍之外,还需要借古鉴今,重新理解自身的历史演进。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