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文钊:我的阅读2013

这一年买了很多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翻的书,也读了若干买了很久都没仔细看的书。这可能是我去书店最少的一年,但却又是买书最多的一年——不去书店少了在书架前的徘徊,多了鼠标一点的爽利,结果就是这样的吧。

如果回顾一下这一年自己接触过的书——是的,这样说是因为,床边始终摆着一摞书,读书人却有些三心二意,不肯一本书读到尾。大概来说,可能分为这样几类。

历史书。历史远比我们所了解的要精彩。像我这样70年代生人,多半要在离开课堂若干年之后,才有机会重新打量历史。如果不幸你对历史本无兴趣,工作之后又没有其他机缘,历史沉冤多半就会像沉在水底的石头,再无可能重见天日。新闻是活着的历史,也可以说,新闻和历史同源。写新闻的人,如果知道自己写的其实是将来的历史,笔底应该会有一丝敬畏。

这一本《国会现场:1911-1928》就是历史书。这是一部民国初年的国会制宪史,也是第一代国会议员的集体画像。读这本书之前,在我印象中,历史课本中的所谓民国国会,不仅虚伪而且充斥着种种闹剧。这本书展示在我面前的,却是一个波澜起伏的大时代。这其中固然不乏可笑可恨可惜可叹处,但亦不乏可敬可赞可圈可点的地方。人在历史中的确渺小和无谓,但是坚守自己的价值足以超越历史。之于我们,很多时候,对现实的迷惑正来自于对历史的无知。

经济书。我的阅读兴趣随着经济热词的转换游移不定,这种做法有点儿功利。比如说,在经济衰退的时候,要不要政府干预大手刺激?各有各道理。深究下去,每个人都会说到凯恩斯和哈耶克。这称得上是一场世纪之争。很多时候自称掌握了精髓的人,会拉虎皮做大旗,拿一些其实谬误的东西当作“最高指示”,关键是大部分人都还信了。倒是那些正本清源的思想,被当成了歪理邪说。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这本书的英文版出版于2011年初,的确恰逢其时。世界经济仍然疲弱,各个国家都在采取各种方式刺激经济,他们用凯恩斯为自己辩护,但用哈耶克攻击竞争者。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本历史书。它讲述了两位经济学家的理论体系是怎样形成的,他们是怎样的人。在过去一个世纪里,这两种观念怎样影响了整个世界,它们在俗世中的消长起落引人入胜。不知道是幸或者不幸,这个年代凯恩斯的信徒似乎更多一些。作者显然是一个叙事好手。然后我发现,他是一个记者。

过去一年多,平台这个词和大数据一样热,但凡有一些好奇心,总是要看几本相关书籍的。《平台战略》就是这样一本书。从这本书的副标题“正在席卷全球的商业模式革命”可见一斑。因为作者的EMBA教授身份,这几乎是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写出来的一本书。书中大量案例来自于中国企业的实践,而这与两位作者的国际视野相得益彰。这一点值得称道。要知道过去很多讨论新商业模式和观念的书,所举案例多半是外国公司,让人觉得够不到。个人感觉,这本书和斯坦福大学谢德荪教授所著的《源创新》(2012年5月第一版,五洲传播出版社)放在一起读,会有更深的体会。实际上,最早打动我,让我对“平台”这个词有比较完整的概念的,是这本书。

教科书。《政治科学》并非一本新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至今已是第六次印刷。我一直觉得自己缺乏对政治科学的理解——如果我们不是那么意识形态地理解这个问题的话,应该承认这就是一门科学。我忘记是从哪里看到了对这本书的推荐或者介绍。读过之后,由衷感慨,这的确是一本教科书。看看这本书的第一章所列举的思考题:为什么现在政治不讨人喜欢?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是生物学的、心理学的、文化的、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像政治学这样杂乱的事物能成为一门科学吗……对于这门科学所涉及的各种问题,作者列举了种种现实存在和可能性,但从来没有试图提供一个标准答案。如果我们想要参加标准化考试,读这本书恐怕要失望且不安。我的小触动还包括,作为一本美国教授写给刚上大学的美国学生的教科书,这本书最后一章的最后一个小标题是“处于危险世界中的美国”。

工具书。最具功利性的阅读是这样一类书,比如《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重大专题研究》。这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是各国家部委、官方智囊机构针对“十二五”规划所做研究成果的汇编,一共四册。朱之鑫和刘鹤同是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鹤还身兼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被称作最重要的智囊。这些书读来的确缺乏愉悦感——这并非它的功能。在我的阅读中,的确有一些时间分配给了这样一些书——居江湖之远常怀庙堂之思,这是一种职业病。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