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梁小民:7月读的25本书

7月份讲课七天,读书二十五本。


1.《解放国企:民营化的逻辑与改革路径》(张文魁,中信出版社,2014年5月)。国企改革始终是经济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早在十几年前吴敬琏先生就指出,中国改革的大关没过,这就在于国企改革没有突破。所以,研究这个题目,写这样的书是有意义的。从本书的副标题来看,作者认为国企改革的根本路径是民营化。按我的理解,民营化是指产权的私有化和运行机制的市场化。这两者缺一不可,没有私有化,企业市场化运行就是一句空话,没有企业运行机制的根本改变,私有化还会出现俄罗斯式的寡头控制经济。从1978年开始,国企先后采用放权让利、承包制等改革方式,但一直未成功,关键就在于没有向民营化的方向前进。国企民营化既需要思想上的突破,又需要具体的实施步骤。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必然失败。国外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中国有自己的国情,还要在实践中探索应该走的路。


2.《沉疴遍地》(托尼·朱特,新星出版社,2012年3月)。一本左派学者的书。左派的两个特点,以平等为目标和主张国家大规模干预,实行“大政府”。左派的书写得好也具有启发性,但我读得不多的基本左派书,甚至是一些名人的,学术水平都不高。这本书就有不少胡说。如,说凯恩斯主张“用几种权威和自上而下的计划来弥补市场不足的吸引力”(29页)。凯恩斯什么时候主张“自上而下的计划”了?用宏观政策影响市场经济与自上而下的计划完全不同。又说至少希特勒“让德国人重新回去工作了”(29页)。去侵略别国也是工作吗?如此解决失业则还不如失业。极权国家能稳定吗?书中此种胡说八道足又以写一篇长文驳斥。如此左派的书,如果不是为了猎奇,不看也罢。


3.《两面之词:关于革命问题的通信》(雷吉斯·德布雷、赵汀阳,中信出版社,2014年6月)。与格瓦拉并肩战斗过的法国文学家德布雷与旁观过“文革”的中国哲学家赵汀阳就革命与一系列问题的通信。他们都是在“革命”之后反思革命和与革命相关的各种问题。革命是一种理想,反而破坏了社会秩序。应该用渐进式革命代替激进的革命。学者冷静的思考对我们颇有启发,不过有些也难免太乌托邦。


4.《回应桑德尔及其他》(李泽厚,三联书店,2014年4月)。以对话的形式探讨了道德、自由、人权、立法等普遍关心的问题。不过不是专门论述,是围绕桑德尔等对康德等人的讨论展开的,纯哲学式思辨。


5.《希腊精神》(伊迪丝·汉密尔顿,华夏出版社,2014年1月)。


6.《希腊的回声》(伊迪丝·汉密尔顿,华夏出版社,2014年1月)。


7.《罗马精神》(伊迪丝·汉密尔顿,华夏出版社,2014年1月)。这三本书是“汉密尔顿的古典世界”中的三本。虽然是五十多年前写的,今天读来仍不过时。古希腊、古罗马是今日西方世界的源头,哲学和科学以及西方文化主要来自古希腊。对古希腊的态度恐怕是世界观的分水岭。讽刺别人“言必称希腊”的人,不仅不了解古希腊人丰富的文化,而且骨子里是向往专制的。顾准先生主张民主与自由,早就研究了古希腊。这三本书不是写纵向的历史事实,而是通过文学、哲学、宗教等反映了古希腊语古罗马人的精神世界与特性。前两本写古希腊,大体上《希腊精神》以伯罗奔尼撒战争前为主(这是希腊精神世界最辉煌时期),《希腊的回声》写战后。《罗马精神》当然是写罗马人的。我觉得这三本书最值得读的书是《希腊精神》。我们现在的社会需要一点希腊精神,虽然不必“言必称希腊”,但也应“言中又希腊”。敬仰顾准先生的人,必读《希腊精神》。


8.《中国近代史》(蒋廷黻,武汉出版社,2012年6月)。这本书是名著,虽然写于三十年代,但如今读起来仍然不过时。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把历史事实与个人的评论结合起来。读起来颇为有趣。他的的不少评论,今天看来仍很公允。如对太平天国的评价。这本书总共才十四万字,而写近代的部分还不到十万字。其余的是附录“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以这么短的篇幅概括了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的历史,而且线索又相当清楚。尽管现在有不少更全面、更好的近代史,但这本书对初学者值得一读。


9.《近代中国商业的发展》(科大卫,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属于该社的“社会经济史译丛”。这本书购于2011年,但一直未读。这次写评《大分流》的文章才读的,有点“实用主义”。这本书并不是系统的历史,而是关于明清以来经济与商业问题的论文集。就这次写文章而言,最有用的是“下篇:资本主义萌芽与近代经济变迁”中的四篇文章。科大卫也是研究中国商业史的著名专家,但这本书并没有什么深度。著名专家,甚至权威之书并非每本都值得读。切莫“见名人著作就上”。


10.《名士的乌托邦》 (司马白羽,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中国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是缺乏独立性的,以依附于统治阶级,忙时帮忙,闲时帮闲,作恶时帮凶为目的。春秋战国时的士就奔走于诸侯之间,以当官从政,把所学知识货于帝王家为己任。以后又靠科举制度进入官场。知识既非学术的,又加入了种种权术。所谓隐士则是与当权者政见不合的不同政见者,并非不关心政治。中国一直缺乏有独立人格,自由思想,以发展和传承文化为己任的自由知识分子。不过作者在写作时把自己也划入这个圈子,恐怕这有点把自己拔高了。正如民国时,不认识胡适的人也说“我的朋友胡适”一样。这本书从内容到语言都谈不上有水平。


11.《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方方,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年5月)。写一个农村青年涂自强个人奋斗最后失败的故事。题目写的是“个人悲伤”,其实要说明的是社会悲剧。一个社会的确应该为涂自强这样的有志青年的个人奋斗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这些说起来理应如此,实际任何社会都办不到。完美、公平的社会永远不存在,无非是力争不断进步而已。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也就是个人悲伤,不要动不动就怨社会。方方是我敬仰的女作家,小说写得好,文字也好。这本书才十万字,不妨读一读。


12.《驰向黑夜的女人》 (叶兆言,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年4月)。“男兆言,女方方”是我最欣赏的两个作家。他们讲故事的能力和表述故事的文字水平均为一流。只要见到他们的书就买,就读。这本书讲两个出身名门的闺蜜在解放前后的经历,当然主要是解放后的不幸经历。所以题目才说她们“驰向黑夜”。作者要通过这两个小人物来反映解放后极左政策给普通人带来的伤害。但这本书并非伤痕文学,以诉苦博得读者的眼泪,而是诉而不悲,以平静的心态回顾那一时代小人物的命运。读过你不会流泪,但会沉思。叶兆言先生是一个心平气和的人,有点旧式文人的风格,作品也就更耐看。


13.《透明》(蒋一谈,中信出版社,2014年4月)。读蒋一谈的书是偶然,有一次在机场看到他的《鲁迅的胡子》,以为是研究鲁迅的,觉得角度有趣,从胡子入手,于是就买了。读了才知道与鲁迅或胡子都没什么关联,是一本短篇小说集,不过读过觉得不错,不算上当。于是这次自觉找到《透明》读。我觉得写短篇小说特别难,在一个并不长的篇幅中要讲一个故事,还要写几个人物让读者爱读太不容易了。契诃夫和鲁迅的短篇小说,我都极爱读。铁凝的书读过不少,但如今记忆犹深的还是他的短篇小说《哦,香雪》。我甚至认为,以后她的小说,很少有超过这篇小说的。如今写短篇小说的人不多了。但我觉得这本《透明》中的八篇小说篇篇精彩。本书仅十五万字,一个小说两万字还不到,但写得相当动人。写老百姓生活的细节,让人共鸣。一篇小说能引起读者共鸣,就成功了。


14.《蟠虺》(刘醒龙,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年4月)。刘醒龙的书我看过《凤凰琴》《天行者》,都是写主旋律的,写得相当感人。主旋律并不是不能写,问题是如何写,美国的好莱坞大片《美丽心灵》,不也是主旋律吗?还得了奥斯卡奖。他的这两本主旋律作品都感动了我。但这本《蟠虺》的风格完全不同了。写另一种现实的主旋律——物欲横流下的官场与商场,当然也有一些知识分子进入,正直的知识分子(曾本之等)则是在这种环境下保有了自己的良知与正气。比起前两本来更真实,也更有深度。


15.《布谷鸟的呼唤》(加尔布雷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4月)。这是红遍全球的“哈利·波特”系列作者J.K·罗琳化名写的侦探小说,是第一部。而且看来以后罗琳要改换门庭写侦探小说了。这就是侦探科莫兰·斯特莱克的首秀场。罗琳的才气和功底自不必说,所以尽管改换了方向,写得仍然不错。但要比当代一流这类小说作家汤姆·克兰西、弗里德里克·福赛斯、肯·福莱特、詹姆斯·罗林斯、丹尼尔·席尔瓦等人要差得多。写得相当细,当然也可以说啰嗦,缺乏这种能抓住读者的紧张、曲折的情节,推理也不尽完美,不能让人看完之后恍然大悟,对前面的事情了然在心,一线贯穿。甚至还比不上老一代的阿加莎·克里斯蒂。


16.《寓所迷案》(阿加莎·克里斯蒂,新星出版社,2013年3月)。读完这本书我的想法就是,经典就是经典,永不过时。这不是说这些小说不会有进步,这是顶峰了。而是说,以后无论有多大进步,经典仍有其不可磨灭的意义,且总有人爱看。这是“马普尔小姐”系列中的一本,在克里斯蒂的小说中并不是最优秀的,也不如《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名气大。但就这样一本克里斯蒂的平常之作,我认为也相当不错。我爱看她的小说,只要能见到就看。当然现在没买齐,拥有全套克里斯蒂的书也是我的理想之一。我是先看完《布谷鸟的呼唤》,再看《寓所谜案》的,对比就极为强烈。其实这种破案小说对训练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极有帮助。


17.《风暴岛》(肯·福莱特,凤凰出版社,2013年9月)。我注意到我读的许多书都是“读客图书”策划的。这类民营图书文化公司能抓住消费者的爱好,策划出适应市场需要之书。这一点值得国有出版集团学习。这是福莱特的第一部作品,写二战中的事。这本书写得一点也不比以后的差,我认为不少作家的成功之作都是第一部处女作,要让读者接受一个不知名作家的书,当然要竭尽全力,出名了反倒不尽心了——当然这也不是普遍规律。


18.《刺客印记》(丹尼尔·席尔瓦 吉林出版社集团,2014年6月)。仍然是“读客图书”策划的。这属于“国家阴谋”系列,我读的前四本是由同心出版社出版的,这本换了“东家”。围绕一架民航客机被击落的种种事情:政客、商人、国际恐怖组织“协会”等的活动。侦探小说紧张、刺激,是体会放松最好的东西,与轻音乐异曲同工。


19.《经典作家十五讲》(曹文轩,中信出版社,2014年5月)。看小说也需要有人指点,否则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读了故事并没有理解其中的微妙之处。这类书并不少,我偶尔读到了这本。这本书共十五讲,介绍了十四位作家,中国六位,外国八位,最后是总结。介绍作家和作品并不难,难的是点出的核心之意,这才可以一通百通,读书时上一个新层次。例如,讲沈从文的“婴儿状态”,极为准确,他就是以童心看世界,才写出了一个单纯、清新的世界和像他一样的人。这正是他作品的成功之处。曹先生在书中所举的作家我们都不陌生,涉及的作品也都读过,且不止一次。但经他指点,再去读这些作家的作品,就有了新的感悟。这就是专家对读书人的作用。


20.《难忘的书与人》(汪家明,三联书店,2014年1月)

21.《提前怀旧》(余斌,三联书店,2012年10月)

两本三联出的散文,后一本也归入“闲趣坊”(15),都写得不错,可以读,没什么特殊需介绍之处。


22.《哈尔滨人》(阿成,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这是一套写各地人的散文,其中《北京人》等已读过。我以为此阿成为写《棋王》的阿城,读后发现风格不一样,才注意到“成”与“城”不同。我也在黑龙江哈尔滨郊区生活过十年,对哈尔滨人有点了解。我觉得,他写的还是反映出了哈尔滨人的特点,但欠深入。哈尔滨人把山东人的“土”与俄罗斯人的“洋”融合在了一起,既有中国特色,又吸收了外国的或先进或落后的东西。从这个角度就可以理解哈尔滨人了。


23.《我读》(梁文道主讲,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4月)。这是梁文道在凤凰卫视主持的读书栏目“开卷八分钟”。讲过再出书,“一鱼两吃”。对我们这样不常看凤凰台的人是一种补缺。这种书已经出过五册了,我都买了,也都读了。这一本不知为什么“换了马甲”,精装变平装,且不标明第六册,而是加了一个副标题“读书,让我们不再孤单”。我很爱读梁文道先生的这些短书评,抓住了书中吸引人的东西,文笔又流畅、活泼。我经常想以年轻的梁为榜样,但总也学不来,天分与水平吧,不要画虎不成反类猫了,还是做自己的猫吧。我很希望国内多出这样的书评。倡导读者不能靠立法,要靠引导。什么也立法,连儿女回家探望老人、读书都要立法,法还是法吗?正如联合国规定那么多“日”,起到什么作用,反对形式主义,这是过去我党倡导,如今习近平同志又强调了的。


24.《野性的旅程:行走大西南的美丽与哀愁》 (孙重人,九州出版社,2014年7月)。7月初到深圳讲课,接待单位一位先生告诉我,孙重人先生常读我的书,对我很敬仰。本想请我共餐,但他有事出去了,特转送给我他写的这本新书。回来飞机误点,就把这本书读完了。内容和图片都相当好。对于没去过大西南的人,可以于书中旅游一次,对于去过的人,可以温故而知新。


25.《读库(1403)》(张立宪主编,新星出版,2014年6月)。与以往一样,内容丰富可读性强。张立宪不容易,从2006年1月创刊到现在,已八年多了,仍坚持了多样化与可读性,没有出现边际效用递减且还在递增。


如果本月要选三本书读,我建议读德布雷与赵汀阳的《两面之词》、依迪丝·汉密尔顿的《希腊精神》,以及叶兆言的小说《驰向黑夜的女人》。



本文作者梁小民,文载2014年8月10日《东方早报·上海书评》。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