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中国经济史》——用另一种文化看经济学

 

《中国经济史》,钱穆讲述,叶龙记录整理,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年12月出版。

 

 

钱穆:历史学家,儒学学者,教育家。中国学术界尊其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他一生写了1700多万字的史学和文化学著作,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很大的影响。

 

浸润在金融行业中,饱读经济学书籍无数,尤其深受西方经济学影响。早前阅读政经学者刘军宁的《投资哲学:保守主义的智慧之灯》,别有一番味道,于是当一代史学鸿儒钱穆老先生的《中国经济史》在国内出版之时,便义无反顾地收于囊中。

 

经济史的写作难题

 

昔日读文科的中学生,对于国学大师钱穆的《国史大纲》,几乎人手一册。从头到尾翻一遍,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便了然于胸,顿觉受益匪浅也。

 

经济史或者经济学思想史,一直都是一门费力不讨好的学问。理由在于,经济学理论的建构,从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才正式开始,这也意味着经济学是一门晚近的科学,属于学科历史比较短暂的思想谱系。

 

但是,人类的经济生活其实早已绵延几千年,作为经济的历史,一直都是客观存在的,甚至一直都是有据可查的。因此,如何在绵长的经济史和比较晚近的经济思想史之间,找到一种学术方法的均衡感,就成为经济史写作的一个难题。

 

 

《中国经济史》源于授课

 

而中国经济,在世界史上是重要一页,古代如此,于今亦然。

 

中国之经济活动,随皇朝兴替、人口迁徙、交通改善而不断演变。了解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历史,便能对照当前的社会经济问题:有效的,可以借鉴,运用于今日之商业社会;失败的,可从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钱穆老先生曾于一九五四年至一九五五年期间,曾于香港新亚书院先后讲授"中国经济史"及"中国社会经济史"两门课程,扼要地介绍了由上古春秋战国至明清时代的经济情况及财政政策,并道出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法律、宗教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评价政策对朝代兴亡之关联。

 

实际上,此次出版的《中国经济史》,就是以上述课堂讲稿为基础,后由学生根据笔记整理而成。虽然隔靴搔痒,但通读一遍仍然能够体会到大家深厚的学识。

 

班固首创《食货志》

 

"经济"一词,在我国出现甚早,但多作"经世济民"之义。在古代,用来表达"经济"之意的词,是"食货"。故研究我国经济发展史,不得不读的是各正史中的《食货志》、《通典·食货典》与《通志·食货略》等文献。钱穆这本书的材料,亦多来源于此。

 

尽管《史记》中的《平准书》、《河渠书》、《货殖列传》已具备后世《食货志》之雏形,但真正将"食货"单撰一志进行专题考察的,是班固的《汉书》。班固认为,"食"指的是生产范围内的事情,"货"则属于流通范围内的事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前者以农业生产和田制为主,后者以货币制度和手工业为主。

 

首创《食货志》,是班固的一大历史贡献,后世史书亦多遵循其例。自隋迄清,除欧阳修私修的《新五代史》外,历代正史都有《食货志》,这为后世考察中国历代经济带来了极大便利。

 

 

纵横古今,兼顾通观与微观

 

便利固然有了,但文献仍属浩瀚,而如何在众多资料中获得所需要的史料,并从中筛选最终成书,便是考验一位史家"史学"与"史识"的时候。钱穆在这本不到三百页的书中,讲述了自上古至明清的经济及财政状况,既有通观全局的论述,又有微观细致的考证,大有"纵横古今"之气象。

 

所谓"纵",即他注重制度变化的传承性,将经济制度及财政政策的历史沿革梳理得非常清晰,如币制、田制、税制等,我们都可以从各个章节中轻松找到相关专题论述,进而单提出来,考察该项制度的发展史,甚至稍微扩展一下,即可成书;

 

所谓"横",则他注重考察经济政策的制定与王朝之兴替、制度之行废、文化之盛衰、军力之强弱之间的关系,能够在有限的篇幅内抓住要害,进行论述。

 

熟悉典籍,剪辑史料功力不俗

 

在讲授三国时期的经济制度时,钱穆敏锐地发现这一时期最具时代特色的是屯田制度,他将其分以曹魏前期、曹魏后期、孙吴、蜀汉四个专题加以评说。

 

在这些专题中,钱穆细致地考察了魏蜀吴三国屯田制度的缘起、发展,并与历史相结合,评价各国屯田之得失:曹魏屯田使得中原统一而稳定;东吴常将屯田赐予臣属,使屯田易于衰败;蜀汉自恃天府之国,屯田起步较晚,成效不著。读毕本节,读者自然会对魏国(西晋)能够统一全国,于经济方面的因素,了然于胸。

 

值得一提的是,众所周知,《三国志》中并无《食货志》,故钱氏这一章节引用的材料,多散见于《三国志》、《晋书》中。他对典籍的熟悉程度与"剪辑"史料的功力,可见一斑。

 

 

"通史之才"更具大视野

 

钱穆老先生并非经济史专题研究者,而是具有"通史之才"的传统史家。故考察本书写作,与专题史学者相比,具有大视野、大气魄的长处。

 

由于钱氏对材料的极大占有,故能做到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融会四部、举重若轻,进而切中肯綮,形象地对结论加以说明,以史实而非所谓的"逻辑"支撑论点。

 

例如,他讲井田制,引用《诗经》、《周礼》、《左传》、《孟子》;讲汉代制糖业,引用《方言》、《楚辞》、《四民月令》、《齐民要术》;讲唐代经济,更是直接引用到李白、杜甫的诗作……要言之,钱老特别善于从各种看似与经济史相关性不大的文献中发掘材料,见微知著,而这也恰恰是"通史之才"与"专史之才"的最大区别。

 

诚然,正如一些人批评的那样,钱穆不谙西方经济学原理,个别论断往往流于迂阔、褊狭,其写作手法、关注重点亦大体承袭了历代《食货志》等典籍。

 

但长远来看,观念终将陈旧,方法亦会过时,唯有基于扎实材料得出的结论,才能历久弥坚。从《中国经济史》的体例与写作上看,其价值即在于,钱穆不是站在经济学的角度讲经济史,而是站在整个历史的角度讲经济史,这也正是其独到之处。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