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城市的胜利是我们的胜利么

爱德华·格莱泽博士毕业于芝加哥大学,是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长期关注城市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他发表的论文聚焦波士顿、纽约等城市的经济演变,对于诸如城市与高技术工人、城市经济与企业发展等领域都有研究。这些研究已经影响了经济学和城市规划理论。在研究之外,他在纽约时报开设Blog,写作了很多普及性的经济学文章。《城市的胜利》出版于2011年,被《经济学人》、《金融时报》等评为当年的最佳书籍。

    对于城市的看法总是充满矛盾的看法,这和我们对城市生活的体验是一样的:复杂多变的城市环境既意味着机会与刺激,也带来不少压力和危险。而对于城市研究的著作也存在不少批判之作,芒福德的名著《城市发展史》中,就对城市带来的恶劣环境有所批评。相较之下,格莱泽无疑是个理性乐观派。在他笔下,城市生活的种种好处意味着一种更富足、智慧、绿色、健康和幸福的生活。城市意味着更高的人口密度,更多的机会,更繁荣的商业。这些论断显而易见,哪怕批评城镇化的人也不得不承认。

    在《城市的胜利》中,格莱泽以班加罗尔等城市为例,描绘了城市的崛起。理工学院的毕业生们造就了成功的企业,而成功的企业吸引了更多的印度青年,告诉他们如何才能过上更体面的生活。

    历史上很多伟大的城市,无一例外居住过伟大的居民,那些最聪明的头脑似乎都喜欢聚集在一起。如果为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画一张分布图,城市的优势也显而易见。对于这些企业,小城市难以聚集起足够的工程师招聘。而问一问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哪里能提供符合他们生活期望的就业,答案也不难预料。但是西方的城市发展与我们不同,相对于全中国的城镇化,很多老一点的城市,如底特律、匹茨堡,正处于伤心的衰落之中。过往的商路迁移,产业格局发生变动,这些城市挤满了低教育水平的居民,难以应对经济转型。格莱泽指出,城市的核心绝不是高楼大厦,而是其中的居民。聪明勤奋的居民构筑了欣欣向荣的城市,这不是一条好看的天际线能替代的。底特律之前不停地兴建住宅,却造就了一大片无人的“鬼城”。

    除了忽略人而对建设狂热,格莱泽还批判了很多对于城市的偏见。贫民窟的好处已经被很多经济学者提及,格莱泽以里约热内卢为例,指出尽管贫民窟有着健康、治安等严重的问题,却给其中的居民带来了比巴西农村更好的生活,也给很多居民提供了社会结构上升的阶梯。我们有限制迁徙的习惯,也对贫民窟有着不同的政策。但是城市的吸引力还是自动引来一波波进城打工的人群,也确实提供了他们在老家难以获取的工资。城市无疑提供了工作机会之外的很多东西。格莱泽指出,一座大城市有着能供养剧院、博物馆的足够人口,也会长时间为这些公共设施投资。新居民涌入的城市,是一个更好的婚姻市场,找到合意另一半的机会更大。诸如此类事情,让发展壮大的城市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人口磁铁。格莱泽指出,城市发展有其资源上的限制,此时更需要聪明的城市规划政策,我们往往对生活有着田园牧歌式的想象,对于大型城市的“非自然”属性感到陌生和恐惧。然而格莱泽指出,垂直发展的城市空间有着诸多益处,而大城市较之低人口密度的居住方式,在碳排放上,在资源消耗上其实有着意想不到的优势。智慧、绿色的城市是我们未来过上更健康生活的重要途径,而非反其道而行之走上不切实际的“田园”之路。这个过程,需要更负责任的城市规划。

    格莱泽的忠告非常有意义:重视城市中的人,他们才是构成一座城市的根本。中国史无前例的城镇化进程,将伴随着几代中国人追求更好生活的历程。这不是靠房地产政策之类的事情就能解决的。格莱泽是一位乐观主义者,而乐观主义常常被当成天真。但这本并不针对中国的城市书籍却能为我们的焦虑提供某种线索。2010年,国家统计局宣布中国的城市人口突破了50%。毫无疑问,城市生活已经取得了某种胜利。而让这种胜利成为人的胜利,却还有更长的路要走,需要更明智的城市规划。这就是阅读《城市的胜利》这类书籍的意义。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