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李灵洁:南苏丹的建国大业

  1

  2011年7月9日,南苏丹正式独立。2011年8月22日,安徽省地级市巢湖一分为三。我不禁感慨:这下《世界地图集》和《中国地图集》都要买新的了。9月初去本地的书城,尚未有一种《世界地图集(册)》或《中国地图集(册)》标识出这两大变化。不过这也容易理解,一来出版商和发行商需要时间清理库存,二来苏丹和南苏丹的边界还未正式确定,部分地区存在争议,小规模冲突时有爆发,出版社的同志们也在为此苦恼吧?

  苦恼的不仅是出版社的同志,学习世界地理的中小学生也是如此。对于同样一条题目: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是________?A.苏丹B.阿尔及利亚C.刚果民主共和国D.利比亚。在放暑假之前,A是正确答案,而开学之后,B却取而代之。南苏丹面积约62万平方千米,使得原来面积250万平方千米的非洲领土面积第一大国苏丹,只剩下188万平方千米了,落在阿尔及利亚和刚果民主共和国之后。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南苏丹独立的影响远不止于地图集(册)和试题答案的变更这么简单。原苏丹共和国是中国在非洲的三大原油来源地之一(另两个是安哥拉和利比亚),最近两年中国每年从苏丹进口1200多万吨原油,占我国原油消费量的3%,进口量的5%。苏丹的原油从南方的油田采出,在北方的炼厂做一些粗加工,由红海边的港口城市苏丹港用大型油轮经红海、亚丁湾(索马里海盗出没之地)、阿拉伯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运到我国。可谓重重险阻,“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然后在沿海各石化基地精加工为成品油和各类石化产品。各位读者,特别是两广一带的读者,自家汽车用的汽柴油就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苏丹。

  万里之外的苏丹原来和中的人的日常生活关系如此密切,那我们就需要了解一些苏丹的历史和现状。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强调对本国历史的“温情与敬意”,对他国历史何尝不应该如此?南苏丹问题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最后一定要独立?南苏丹的执政党苏丹人民解放运动(SPLM)是如何开展他们的“建国大业”的?现代苏丹这一百多年是如何一路走来的?要解释心中的这些疑惑,目前最好的读本就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苏丹史》,《世界历史文库》中的一种。 

  2

  这本书的英文书名A History of Modern Sudan,直译就是《苏丹现代史》。译本之所以改用《苏丹史》,大概是译者为了和整个《世界历史文库》的书名风格相协调。当然如果把苏丹就理解为苏丹共和国的话,那也是名至实归。

  作者罗伯特.O.柯林斯(Robert O. Collins),美国人,生于1933年。他在前言中说,自己对苏丹的迷恋,始于1953-1954学年在达特茅斯学院写作有关苏丹历史的学士学位论文。此后不久,1956年1月1日,苏丹从英埃共管下独立,他几个月后第一次去了苏丹,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其学术生涯和苏丹密不可分。此后,他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教书,直到退休。而他对苏丹如此痴迷的最初动力,来自他母亲的教诲,正如他在此书献辞中所说“谨以此书纪念路易斯·J·柯林斯,我心爱的母亲。是她在其漫长的一生中谆谆嘱咐我探寻遥远的地方并将其历史记录下来,为此我一直坚持了50年。”我每读至此,无不动容。这也是美国家庭教育的成功范例,鼓励孩子的责任感,尊重他们的好奇心。

  50多年来,罗伯特·O·柯林斯出版了大量关于苏丹历史和尼罗河史的著作(参见文末链接)。最终,在2008年,他75岁高龄时出版了这本《苏丹史》。作为年过七旬的老人,他觉得有必要把自己几十年的学问和研究成果作一个总结。之前的著作学术性很强,普通读者读不懂也不会去读,因此他在历年几十种著作的基础上,去粗取精,要言不烦,总其大成,写出了这本兼顾学术性和可读性的《苏丹史》。

  他在前言中说:“现在,在我生命的迟暮之年,我将自己孜孜以求地对苏丹往昔的研究汇集成一部全面的、易读的苏丹历史呈现给读者,其中凝聚了我的个人见解、独立分析和一些不为人所知的奇闻轶事,可以说是我的诸多著作、论文和随笔的集大成者,而对其提供支撑的则是半个世纪以来所积累的经历、调查和独创性的总结。”

  2003年,苏丹西部达尔富尔危机爆发,不久,依照安理会的决议,联合国在此部署了大量维和人员和人道主义救援人员。至今仍有上万人在此工作,其中包括我国的数百名维和人员。这也需要我们了解一些苏丹的历史和文化,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因此,2008年剑桥大学出版社推出此书的英文版,可谓正逢其时。 

  3

  虽然此书是作者众多著作中可读性很强且富有趣味的集大成之作,但对于普通读者,哪怕是我这样稍微有些基础的读者,整个阅读过程也是荆棘遍布,如同在专有名词的迷宫中探险。

  作者也意识到这点,所以提供了多种工具帮读者克服。在全书开头,有缩略语简表(这是针对英文读者的,因为汉译本完全用全称了)和常见专有名词简释,书末附有60页的参考文献和名词索引,还随文插入10多幅地图和20多幅照片,以增强读者的直观认识。如果读者还觉得不够,不妨和我一样,再买一张中国地图出版社的《乍得中非苏丹》活页地图,以便随时参阅。或者利用《世界地图集》的相关页面。以上两种出版物虽然尚未标识出南苏丹,但绝大部分地名都是一样的。

  不仅地名错综复杂,人名也同样如此,尤其是北部苏丹的阿拉伯人,有父子连名的习俗,很多看上去差不多的人名,其实完全是两个人。因而也可以用一个电子表格或者小册子把书中提到的人名按照时代、民族、职位罗列出来,这样可以在阅读过程中省点事,免得被搞到云里雾里。

  当然这种专名迷宫的形成,不是因为作者的学力和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不够,也不是译者的表达未能传神,而是和本书所描写的对象——苏丹历史过于纷繁复杂有关,加上篇幅有限,而读者过去对苏丹历史的知识储备太少,几乎每一个人名、地名、官名、机构名都要解释,这样或多或少降低了阅读的快感。不过作者生动优美的文笔,深刻独到的思想,译者尽职尽责的翻译,最大限度地弥补了这个缺憾。

  4

  之前说过,本书主要叙述的是苏丹共和国的历史,即苏丹现代史,而南苏丹的建国大业和苏丹的百年风云是一体两面的。任何事物都有由来,苏丹共和国也不是凭空诞生的。作者在正式叙述苏丹共和国的历史之前,先在导言里简单介绍了苏丹的地理环境以及在此生活的各个民族,这种史书写作范式可以看到年鉴学派的影子,强调地理因素对人类行为和历史事件的影响,而且有些重要的地理分区,如不在开头先予以交待,读者在后面往往不知所云。

  其实把这短短十几页导言读下来,有心的读者就对如今南苏丹为何独立大致心中有数了。几十个不同的民族,分别来自阿拉伯文明和黑非洲文明两大体系,北方信仰伊斯兰教,南方信仰基督教和非洲原始宗教,历史上长期的战争与征服,渗透与融合,彼此间既相互依赖,又互存芥蒂,加上西方殖民者的挑拨,最终造成如今南北分裂的局面。

  今天苏丹和南苏丹的国境线,不仅是两国的分界,也是阿拉伯文明和黑非洲文明的分界线、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教文明(非洲原始宗教文明)的分界线。南苏丹的基督教信仰,有些是殖民者带来的,有些可能有更早的来源,比如早期的东方科普特教会的孑遗。

  而无论是奥斯曼土耳其统治时期,还是英埃共管时期,北方对南方的教育问题极度忽视,这就造成了南方黑人的教育主要由传教士来完成,他们主要用英语教学和传播福音,因而南苏丹的上层精英使用的语言是英语。所以这条线还是阿拉伯语民族和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民族的分界线。(南苏丹的南方邻国乌干达和肯尼亚的官方语言也是英语。)这也是南苏丹至今仍是全球识字率最低的国家的重要缘由,仅15%的成年人识字。

  导言之后,作者用两章笔墨介绍了1956年之前的苏丹史,考虑到对现代苏丹的影响程度,没有从远古的努比亚时代,而只是从19世纪20年代,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对苏丹的侵略开始说起。

  1798-1801年,拿破仑曾率法军入侵埃及,最终被英国、奥斯曼土耳其和当地的马木留克联军击败,此后阿尔巴尼亚裔的军官穆罕默德·阿里被奥斯曼土耳其素丹(sultan,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政教合一最高统治者,又译作苏丹,在这里为了和国名苏丹相区别,用另一种传统译法素丹)派来收拾残局。

  他成功地控制住了局面,在埃及和苏丹建立了统治,名为奥斯曼帝国的总督,其实和我国唐代的藩镇差不多,甚至独立性更强,他建立了埃及近代史上的穆罕默德·阿里王朝。此后奥斯曼土耳其对苏丹的进一步渗透引发了1885-1899年的马赫迪大起义。(所谓“马赫迪”,在伊斯兰教中是救世主的意思,与基督教的“弥赛亚”类似,历史上常常有人以此名目来号召群众。)当时的一名伊斯兰教士穆罕默德·艾哈迈德·伊本·阿卜杜拉利用苏丹北方广大老百姓对奥斯曼土耳其统治的不满,对救世主的渴望,自称“马赫迪”,组织了军队,攻占了北半部的苏丹,他和他的继任者统治了14年。最终马赫迪大起义被英埃联军所镇压,苏丹也由此进入了英埃共管时期(1899-1956)。

  早在中学学世界近现代史时,老师就告诉我们,在二战结束前,整个非洲只有三个独立国家:北非古国埃及、东非古国埃塞俄比亚和西非由美国黑人回流建立的利比里亚。在与之配套的地图册上,除了三个独立国家外,非洲大陆的其他区域都被花花绿绿的色块标识出其宗主国。唯独苏丹很奇怪,底色是英国的颜色,上面还划了很多斜杠,旁边注明——“英埃共管”。有时不得不“佩服”这些殖民者在攫取殖民利益方面的“创新精神”。所谓“英埃共管”,就是英国和埃及分享对苏丹的统治权,苏丹由一名埃及统治者(当时称赫迪夫)任命的总督治理,但此人必须由英国政府“推荐”。

  随后50多年的时间,所有的苏丹总督都是英国人,重要的职位也被英国人把持着。随着埃及本身也逐渐沦为英国的保护国,共管成了表面文章,但形式还在。从1902年开始,南北方作为两个自治体分治,这样为日后的分裂埋下了种子。 

  5

  在全书的主体部分,第三至第九章,写的是1956年苏丹独立以后的历史,作者安排了一明一暗两条主线,明的主线是写喀土穆的统治权转换,暗的主线是写南北方的两次内战,以及与之贯穿始终的各种明争暗斗、权力角逐。现在的南苏丹,就是第二次苏丹内战的最终结果。最后第十章特别总结回顾了达尔富尔的历史。

  提到南苏丹的建国大业,就不能不说约翰·加朗。这位南苏丹执政党苏丹人民解放运动(SPLM)的创始人,从小就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整个大学教育都是在美国接受的。这在成人识字率不足15%的南苏丹是极其罕见的。1981年,36岁的他获得了爱荷华州立大学的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当然他不是一路读上去的,而是时而参军,时而读书。其间还认识了毕生的挚友、后来的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1983年,由于当时的加法尔·尼迈里总统下令在全国实行伊斯兰法,废除此前第一次内战停火时达成的《亚的斯亚贝巴协定》,取消南方自治政府的地位。作为一名南方的基督徒,约翰·加朗愤而率领部队反抗,这一干就是22年,直至2005年1月南北双方在内罗毕达成《全面和平协议》(CPA)。几个月后他被任命为第一副总统和南方自治政府主席。但仅仅3周后,他就死于一场空难,享年60岁。其职位由副手萨尔瓦·基尔·马亚尔迪特接任,也就是当今南苏丹的开国总统。当然南苏丹人民并没有忘记他,在独立大典时,首都朱巴到处都是他的画像,其“国父”地位不可动摇。

  约翰·加朗青年时代在美国所受的教育和见闻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一直在思索,“如果美国可以将一个种族各异、文化多元的社会塑造成为一个自由、世俗、民主、统一的社会,人们信奉不同的宗教,生活和谐安宁,为什么苏丹不能?”他的梦想是建立一个“新苏丹”,而并非一定要使南方独立。(参见2011年7月14日《南方周末》的《南苏丹落地,“新苏丹”梦碎》)根据《全面和平协议》(CPA),经过6年的过渡期,2011年1月就南部苏丹的地位问题在南方举行了公投。结果大家都知道了,那就是南苏丹完成了“建国大业”。南苏丹的诞生,也是南北矛盾经历了100多年演化的结果。约翰·加朗所构想的“自由、世俗、民主、统一的新苏丹”,看上去十分美好,但现阶段还缺乏实现的条件。虽然国家分裂了,可总比连绵的内战,生灵涂炭要好得多。这也是北方政府虽然不情愿,但最终还是接受公投结果的原因之一。

  两次苏丹南北内战,第一次打了17年(1955-1972年),第二次打了22年(1983-2005年),占苏丹独立后时间的70%。有资料显示,苏丹内战一共造成近200万人丧生,是二战后人类最惨烈的战争。

  作者在谈到加法尔·尼迈里总统单方面废除《亚的斯亚贝巴协定》时,痛心疾首地说到:“现代苏丹的核心问题就是苏丹人在孜孜寻求自己的身份认同,希望借此使非洲土著文化能够与外来的阿拉伯文化在两者皆不占主导地位的苏丹和平并存。短短几年里,《亚的斯亚贝巴协定》已经解决了这一难题。加法尔·尼迈里追求专制统治及阿拉伯人的支配地位,摧毁了苏丹人的这一愿景,留下的只是一个空洞的遗产——文化战争和毁灭性的暴力行为,直到今天,苏丹还在遭此诅咒。”

  固然,《亚的斯亚贝巴协定》如果一直得到履行,第二次内战不爆发,苏丹的经济成就和人民生活水平可能是现在的好几倍。但历史不容假设,俱往矣。苏丹人民解放运动(SPLM)政治局决议定新国号为“南苏丹”,也是为了纪念那一段不能割舍的历史。不过,和平分手后的南北苏丹,南方百废俱兴,北方继续繁荣,他在失望之余也有一丝欣慰吧?最优解虽然没达到,好歹是一个次优解。 

  6

  上世纪90年代初,还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与苏丹有着密切的关系——奥萨马·本·拉登。当年还没干下911惊天血案的本·拉登,曾经是苏丹喀土穆当局的座上宾,长期在苏丹定居,并与其有着密切的经济往来。直到1996年,迫于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政府的压力,喀土穆当局才把他驱逐出境,他不得不浪迹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如果克林顿政府当年能够未卜先知,让他继续留在喀土穆享福,也许就没有911了,谁知道呢?随后911和达尔富尔危机接连爆发,美国进一步加大对苏丹的制裁力度,苏丹的经济陷入困境。

  苏丹曾经是联合国认定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至今仍然在榜单之内。但单纯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看,苏丹2010年已近2000美元(参见中国外交部网站苏丹国家概况),远超周边的非洲兄弟,在整个非洲处于中上游水平。据去过苏丹的中国人回来说,喀土穆到处都是开工的建设项目,一片繁荣景象。这一巨大变化,得益于从世纪之交开始加速的中国和苏丹的经贸合作。自1993年开始,中国石油不能自给,变成石油净进口国。三大油企开始在全世界探矿找油,而苏丹由于美国的制裁,无法和西方油企合作,由此成就了中国企业在苏丹的辉煌。

  南苏丹的建国大业已然完成,但南北苏丹的百年风云仍在继续(特别是达尔富尔),中国与南北苏丹的故事也将继续。也许若干年后,会有我们中国人写的更新更好的《苏丹史》、《南苏丹史》? 

《苏丹史》作者其他相关著作

《南部苏丹,1883-1898:争夺控制权的斗争》(The Southern Sudan,1883-1898:A Struggle for Control)(1962年出版)

《利奥波德国王、英格兰和上尼罗河》(King Leopold, England, and the Upper Nile)(1968年出版)

《河那边的土地:南部苏丹,1898-1918》(Land Beyond the Rivers: The Southern Sudan,1898-1918)(1971年出版)

《尼罗河史》(The Nile)(2002年出版)

《苏丹内战与革命:苏丹、南部苏丹及达尔富尔论文集,1962-2004》(Civil Wars and Revolution in the Sudan:Essays on the Sudan,Southern Sudan and Darfur,1962-2004)(2005年出版)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