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城市繁荣之道

格雷泽(Ed Glaeser)的新著《城市的胜利》(Triumph of the City),有个长长的副标题:“我们最伟大的发明如何使我们更富有、更聪明、更绿色、更健康和更幸福”。格雷泽现在是哈佛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专长领域是城市经济学,20年前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不过,本书不是学术专著,而是大众城市经济学读物,已经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

电子化联络让城市更重要

在电邮和互联网初期,未来学家托夫勒曾经预言,人们将不再忍受人口密度带来的不便,转而会退回到“电子别墅”。但格雷泽15年前与人合作撰写的论文就认为,虚拟空间的联系将使得面对面人际交往和为此提供方便的城市,比任何时代都更为重要。电子联络并不降低面对面人际交往的需要,两者不是取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本书中,格雷泽的一个核心论点是,“城市放大了人类的力量”。通过激发面对面的交往,城市带动创新,它们吸引才能并通过竞争让才能大放光彩,城市鼓励创业,也使得社会的机动性和经济的灵活性得到发挥。

格雷泽说,他们之前的论证强调人际交往的数量不是零和游戏,即更多使用互联网交往并不意味着更少面对面交往。在新书中,他则强调:通过电子的人际联系与面对面的联系是互补的,此乃因为新技术提升了对于创新的回报。电子沟通更好的话,就越容易在低成本的领域产生新思想(比如,纽约的时装设计师的创意设计在中国生产),或者可以在全世界范围推销创意(想想三维电影《阿维达》的成功),这就意味着对创新的更大回报。只要人际接触依然是创新的要素,那么,更好的电子方式联系就能使得面对面的接触和城市更为重要。

从消费角度也可以看到,技术进步何以使得面对面的接触和城市更为重要。如果进步让人类更富有,那么,我们必然被引向因面对面接触而来的高端快乐。毕竟,虚拟空间的连接,与一起用餐或分享微笑或亲吻,永远不可同日而语——人际接触的喜悦是根本性欲求。

远距离沟通是替代还是互补,也可以从实际证据来看。事实上,大城市的人们使用电话比小城市要多。早期研究也发现,人们倾向于和有着实际接触的人打电话。日本的数据也显示:亲密程度和打电话互补。人们既给朋友打电话又常常见面,这暗示某种互补性。

还可从衡量面对面接触的商务旅行来看这种互补性。随着电子联系成本的降低,商务旅行反而上升,这是因为,廉价的电子联系导致世界更连为一体。

在教育领域,远程教育并未消减高密度人际往来的教育需求——普林斯顿和耶鲁依然吸引着求学者。做过教师的都知道,好的讲课哪只是照本宣科这么简单——越是复杂的思想,越需要借助非语言迹象去把握人们懂还是不懂。

什么样的城市才能吸引人?

很多城市都以“宜居”来吸引人,但是,为什么要吸引人来此城市工作和生活?若是为了真正的城市繁荣,所要吸引的无疑应该是中产阶级,尤其是其中的创造性阶层(可以参考理查德·佛罗里达的《创意阶层的崛起》)。有着坚实学术根底的格雷泽对纽约和休斯敦或芝加哥的对比考察或许有点启发。

在2000年至2007年间,纽约地区经济仅增长了2.7%。而大休斯敦地区的经济则增长了19.4%,人口从470万扩充到560万。仅仅从经济上和地理上难以解释休斯敦的发展。纽约曼哈顿的雇员收入几乎比休斯敦的雇员超过一倍,而休斯敦的气候也不宜人——潮湿,且高温天数多。那么,休斯敦的成功因素何在?

格雷泽在书中揭示,休斯敦最大

的优势在于它有能力为中产阶级的美国人提供享受得起的生活,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中等收入阶层买得起住房。以护士、销售代表和零售经理为代表的中层职业,他们在休斯敦的收入要比在纽约少很多,但他们的住房支出却相差更大。2006年,统计数据表明,休斯敦的居住单元的平均产权价是12.6万美元。挂牌17.5万美元而实际售价也许只有16万美元的比较新的二手房(一般是四个卧室以上的套房),若首付3.5万美元,年按揭付款大约也只有9000美元。但在纽约,平均房价是49.6万美元,曼哈顿则更高,要78.9万美元。这对于家庭收入7万美元的家庭来说,几乎是不可向往的。

至于休斯敦房价为何能较低,格雷泽的分析或许对众多城市的政策制定者有所启发。他认为,供求可以很好地解释长期价格格局。纽约这样的城市房价之所以贵,是因为需求多,而新的供应相对较少;供应少的部分原因是缺乏土地。不过,格雷泽还是认为,纽约市能够做得更好,使之成为更能让人负担得起和更具包容性的城市。这要求纽约重新思考对新建住宅的种种规制性障碍,在保护和新建之间做出更好的平衡。格雷泽纠正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作者简·雅各布森有关房价的一个错误——雅各布森注意到旧房比新房便宜,于是认为,限制新住宅开发就能让房价下跌。这显然违背供求规律。丰富的供应是降低高需求地区房价的唯一方法。曼哈顿只有允许大量的高层建筑,房价才能更能让人承受。书中对高层建筑的发展历史有专门回顾和分析,当然是对此大加赞美的,就连图书封面也是高楼林立的芝加哥。

中等收入阶层宜居城市的另一重要方面当然是教育水平。格雷泽暗示,让一座城市繁荣昌盛的唯一最佳策略就是提升教育。亚特兰大、波士顿、米兰和新加坡都是典型例子。但是,产生教育良好的人口显然需要很长时间,但在城市水平,则相对可以变得更快,因为一座城市可以通过多种策略来吸引有技能的和有创业精神的人们。问题在于,一座城市也可以很快失去人力资本的基础。

摩天大楼比乡村更环保?

格雷泽根据扎实的研究,力持一个核心观点:郊区化正在导致生态灾难。引出此议题的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例子来自亨利·大卫·梭罗——美国环境保护主义守护神。1844年4月某天下午,梭罗和他的朋友在马萨诸塞州康科德河畔散步,他们想在费尔黑文池塘附近烤点鱼吃,却不幸点着了松树墩,火势很快沿周围草地蔓延,烧及300英亩以上的树林。梭罗坚决否认做错什么,他后来写道:“我让树林着火了,但我在那里没做错什么,现在想起就仿佛是闪电造成的。”但康科德的其他居民并不饶恕他,《康科德自由人报》认为,“我们希望,这一纯粹由于人为疏忽导致的不幸结果,将被那些今后会来树林玩的人牢记”。

格雷泽由此感慨:“如果你想要善待环境,那就离它远点。应该去大量混凝土环绕的高层住宅。相比居住在城市高楼中紧挨着的人们,住在人群稀落的绿荫郊区的美国人的碳排放远远要高。当环保主义者拒绝在他们密集,但对环境友好的城市盖新楼时,他们无意中就让它在其他有着更高碳排放的地方发生。概言之,许多地方性环保主义者是有害于环境的。”事实上,纽约中心城户均碳排放量比其郊区的户均碳排放量远远要低。他的一个发问很有力:如果中国和印度模仿美国,结局会如何?

梭罗的乡村情结在中国读书人中也很重,且都以为是环保的。但是,梭罗错了,住在乡村不是关爱地球的正当方式。我们想善待我们所在的星球,所能做的最好事情也许就是建更多的摩天高楼。

各章内容简介

第一章“在班加罗尔,他们成就了什么?”探索创新过程中,大城市联结人们的作用。

第二章“城市为什么衰亡?”探究以底特律为代表的大城市为何衰落。

第三章“贫民窟有啥好处?”探索城市保留贫穷群体的优势以及贫民窟在提供脱贫通道上所起的作用。

第四章“住宅是如何被驯服的?”检视降低城市死亡率和提高穷人健康水平方面的进步。

第五章“伦敦是奢侈的度假地吗?”研究消费文化在打造有吸引力的大都市上所起的作用。

第六章“摩天大楼到底为何这么伟大?”提供改进城市规划规定的建言。

第七章“为什么会有城市向郊区扩张的现象?”探讨城市扩张的理由和后果。

第八章“还有比沥青路更绿色的吗?”探索高密度生活的环境优势。

第九章“城市如何成功?”特别聚焦于人力资本发展和吸引高技能人群。最后的总结“平的世界,高的城市”则概括主题:城市有助于繁荣,城市的建设要吸引人力资本,集中密集的城市比铺展到郊区的和低人口密度的生活对环境更友好。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人比帮助处于困境中的城市,更为有效。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