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马利德:冷血的战争故事

  在自传出版前夕,或许是为了刺激销量,迪克•切尼(Dick Cheney)预言他的书会“激怒整个华盛顿”。实际情况是,一些人确如意料之中般勃然大怒——科林•鲍威尔(Colin Powell)和康多莉扎•赖斯(Condoleezza Rice)对书中针对他们的批评进行了反击,乔治•W•布什(George W. Bush)政府的研究者对这些批评所涉及的论战应该很熟悉——但除此之外,并没有引起更多的反应。

  人们之所以对这位前美国副总统自诩投下的重磅炸弹反应冷淡,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所谓的反恐战争和相关的所有争议——从入侵伊拉克的决策,到对囚犯使用酷刑,即所谓的“高强度审讯”——与当下困扰美国的问题相比,似乎太遥远了。

  对于一个深陷经济大幅下滑和一代人的信任危机中的国家来说,切尼对小布什政府功绩的一味固执辩护几乎无关紧要,更不要说他在离任时对美国的形势完全摸不着调门了。

  看看这本书最后几页中的一段话,其中切尼着重讨论了俄罗斯2008年入侵格鲁吉亚的后果。他写道:“我们必须让俄罗斯以及我们的朋友和盟国明白,我们将积极扩大自由世界的边界,俄罗斯必须做出选择。”

  毫无疑问,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可以对俄罗斯采取说服和施压的方式,就像对待其他国家一样。但其隐含假设——即美国可以抛给俄罗斯一个选择,如果俄罗斯不识相,就把它在外交上流放——已经大大过时了。

  切尼的自传值得一读,毕竟他是美国过去20年最具影响力的保守派领导人之一。他的书行文清晰,可读性强,字里行间扣人心弦,关于布什政府在向伊拉克增兵和朝鲜政策问题上内讧的描述尤为精彩。

  这本书也时不时表现出一种奇怪的脱节。切尼曾经是一个不安分的年轻人,但30多岁时已经变成性格冷酷的保守分子,并在白宫任职,而书中没有明确地解释他是如何如此快速地爬升到这样高的位置,或者他的观点是如何形成的。切尼及其同僚似乎有一种军事将领的思维,自以为是,认为没有多大必要解释自己的行为。

  在一则趣闻中,切尼回忆了自己在上世纪70年代被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Donald Rumsfeld)聘用的经历,拉姆斯菲尔德后来成了他的导师、朋友以及布什政府的国防部长。

  刚刚被领进拉姆斯菲尔德的办公室时,切尼没有得到理会。最后,当时是经济机会局(Office of Economic Opportunity)局长的拉姆斯菲尔德从办公桌后面抬起头,大声喊道:“你,你和国会的人有关系。现在快给我滚出去!”切尼说,离开拉姆斯菲尔德的办公室一段时间之后,他才意识到自己被聘用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切尼自己也养成了大喊大叫着发号施令的习惯。

  切尼在华盛顿职业生涯中的一大部分,都是和战争打交道,而他在中东燃起的两场战火具有很大的不同。

  切尼担任国防部长时,在外交大师老布什(George Bush Snr.)的指导下,主持策划了1991年的第一次海湾战争。同盟国的召集谨慎周全。对以色列方面也进行了周密斡旋。关于战势的预期是清醒的,美军迅速赢得胜利之后,随即撤军。而在9.11事件之后的第二次海湾战争中,美国要向同盟国发出最后通牒。威胁被夸大,预期被抬高。潜在问题被置之不理,反战者反遭中伤。伊拉克最终勉强被攻下了,但美国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呢?

  切尼在任的8年内,处在他思维局限之外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2000年开始像凤凰重生一样崛起的中国,只占了几页的篇幅。全球经济几乎完全没有提及,即使在他任内全球竞争力格局就已经发生了改变。

  但切尼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己见,做着“正确”的事情。

  他写道,事实证明他是对的——美国是受欢迎的解放者,巴格达被攻陷时民众对美军欢呼相迎就是证明。几页(以及几年)之后,他承认了许多人在美军入侵伊拉克前就警告过的问题——美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伊拉克复杂而剧烈动荡的宗教政治。虽然他对死去的美军士兵表达了哀悼,却对伊拉克民众的苦难鲜有提及。

  切尼的书中有一个最大的漏洞。他从来没有估算过在他任下美国政府政策的代价,不论是经济、心理上的代价,还是美国在全球地位和影响力方面的代价。他在离任时声称,他让美国变得更加安全。没错,从反恐怖袭击的角度来说的确更安全了。更安全,但不是更强大。

  本文作者系英国《金融时报》华盛顿分社社长

  译者/方舟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