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郑渝川:为什么说改革迫在眉睫?

    《敬畏民意:中国的民主治理与政治改革》一书收录了知名政治学者、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近两年内公开发表的部分文章、接受媒体采访的对话实录,皆与中国民主治理与政治改革的主题相关。

    这本书清晰的阐明了当今中国政治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书中收录的一篇长文《新中国60年政治发展的逻辑》,从政治发展的角度,介绍了改革开放之前30年与改革开放以后30年的政治变迁趋势,分析了产生相关政治变迁的内在动因。30多年前,为了走出“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与实践困境,中国共产党通过突出强调这其中的“民主”意义,逐渐以“人民民主”来指称原来意义的“无产阶级专政”,邓小平本人就提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等论断。经几十年发展,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分别正式提出了“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成为基本要求。俞可平指出,政治发展有着自身的内在逻辑,决定着政治变革的方向和效果;政治意识形态的变迁转型,必然要求政治实践的调整适应。

    而从国际环境来看,目前在全球一体化的基础上,世界范围内各领域内在的、不可分离的相互联系都日益增强。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建设高度发达的民主政治;而推进民主是不可阻挡的世界历史潮流,是人类政治发展的根本价值。俞可平意味深长的指出,“我们应当更高地举起人民民主的旗帜,(以民主实践)掌握民主话语的主动权”。具体来讲,要真正让党和政府的施政决策建立在民意基础上,始终获得民众拥护,从而不断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就必须通过政治改革,建立起权力的监督和分工制度、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立法和政策的听证制度、政府与公民的协商对话制度、公平公正的利益表达机制和协调机制……在这些制度和机制建立健全并渐趋成熟的发挥作用之后,民意通向政府的管道就将打通,有助于突破诸多领域的治理困境,从根本上破解政府对基层管控的信息不对称难题,这才能造就一个和谐的社会。

    俞可平任职的中共中央编译局等机构,2000年发起“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每两年举办一届,评出了100多项全国省级以下的地方政府改革创新优秀项目,促进了改善公共服务体制、简化政府审批、建立社会救助制度、推行村民自治、逐步扩大竞争性选举等创新做法的传播及有限推广。书中收录的《政府创新的经验与教训》一文就此做了经验归纳,并提出了反思思考。俞可平意识到,政治改革和民主治理等方面的创新,需要有整体战略和长远战略,要有科学的设计,使之具有可持续性;各级政府应积极总结辖区内基层的改革创新经验,扩大试点范围,并及时将成熟的改革创新政策制度化,从制度上解决政府创新的动力问题。

    当前我国政治和社会改革,面临的一大难题是,如何响应国际潮流,给予迁徙到城市特别是户籍地省外的特大城市的流动人口以平等的公平待遇。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不仅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新一轮现代化的组成要素、所谓“中国模式”得以成功的秘诀,也是二战后若干新兴市场国家崛起的主因。而支撑市场化等要素得以发挥成效的,正是同期全球范围内高频率流动的人口。在我国,流动人口与生活和工作在同一(大)城市的户籍居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公民身份差异和严重的权利不平等,突出体现在劳动权、居住权、福利权、教育权、医疗权等方面。俞可平指出,如果不正视新移民运动分别在全球范围内、我国国内发挥的作用,不及早推动对户籍管理、单位制度、社区管理、社会保障、民主选举和工会制度等方面严重滞后制度的修复改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带来的负面问题,即贫困与社会不公现象将会继续加剧,必然影响市场经济体系和民主治理体系的正常运转。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