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马丁·雅克:我只是开启了讨论

  如果不是一次不幸让马丁·雅克失去挚爱的妻子而无法继续从事写作,这本名字叫做 《当中国统治世界》(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 : The Riseof the Middle Kingdom  and the End of the Western World)的书的到来至少还能早上10年。我们无法假设这样的一本书如果是在10年前,它的语气是否会和现在一样自信,结论是否会是同样的耸动视听,毕竟在1996年马丁雅克最初产生写这样一本书的想法的时候,很多事情还没有发生——亚洲金融危机虽然近在眼前,但日本仍然是亚洲第一的经济强国;中国的改革开放虽然已经进行了近20年,但直到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才正式确认了市场经济的地位,而当年的GDP还远远排在欧美国家甚至巴西之后;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举动在走到蒙特卡洛的最后一刻遭遇失败;美国还没有出兵伊拉克从而在战争中暴露自己在军事能力上的局限;而那场据称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最为严重的、让美国以及整个西方社会的资本主义体系缺陷暴露无遗的金融危机的席卷而来,更是12年以后的2008年的事了。

  马丁·雅克声称,与所有其他关于中国崛起的书,尤其是来自西方世界的作者们相比,《当中国统治世界》不仅仅是写中国经济的崛起,而更多的是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国际关系、道德体系等角度论证中国在未来对整个世界的影响。在他看来,西方一直以来对中国的分析仅仅着眼于经济方面,原因在于那些观察者们很难相信一直以来相对成功的西方现代化模式最终会被完全不同的中国模式所取代。他们始终认为,西方式的现代社会是人类社会的巅峰,是最完美的形式,所以,所有的社会,不管是中国、韩国、日本、印度最终都会发展成西方式的现代社会。但马丁认为整个世界要比那有趣得多,人们应该看到那些已经出现了的新的“竞争的现代性”,它们和西方的现代性有着共同的地方,但也有着极大的不同,例如中国的现代化。而正像历史上曾经一一上演过的西班牙、英国、德国、美国作为世界领袖的崛起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的控制力,也体现在文化和政治上渗透和影响力一样,中国作为一个在历史和文化上与西方世界截然不同的主体,在未来的崛起更要复杂得多。

  与中国的崛起相对应的,马丁·雅克指出,美国的衰落似乎是必然的。这个在1945年出生的英国人,一生都在目睹着英国从二战以后开始的整个衰退过程。而现在,马丁认为,美国人面对着同样巨大甚至更加富有戏剧性的现实和心理的转变。“我最担心的是,大部分的美国人还没有做好准备来面对中国的迅速崛起。仅仅十年以前,前任美国总统乔治·布什的当选还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美国人认为美国乃至整个世界将要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美国时代’,然而这完全忽视和误解了那股潜伏着的趋势,直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才开始让部分的美国人认识到美国的权力正在从无限变为有限。”更为严重的是,相对于中美之间的此消彼长,英国的衰落看起来似乎更加容易让人接受,毕竟,曾经的老大哥只是把权力递交给了一个和自己有着共同历史、种族、语言和生活习惯的后起之秀,而中国,对于那些已经习惯了以西方中心主义思维思考的人来说,则是一个完全陌生和独特的他者,巨龙的苏醒仅仅听起来,就会让前者产生无尽的恐惧,更何况按照马丁·雅克的推演,拥有着庞大人口的中国一旦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和最有影响力的国家,整个国际秩序也必然会随之改变。

  争议由此产生。实际上,让马丁和他的书的批评者们无法认同的正是这一点。人们欣赏马丁的博学,欣赏他对中西方历史与文化差异的细致入微的体察,但是他们觉得他的这种挖掘只是一种相对静态和理论上的,中国确实是独特的,但它真的独特到了这样的地步吗?从来没有在中国长期生活过、仅仅做了几次学术访问又不懂中文的马丁·雅克是否看到或者说愿意承认一个更加现实的、民间的和变动不居着的中国?是否真的如他所说中国除了在工业革命和技术上借鉴了西方之外,其文化的精髓——儒家思想——一直以来都保持了纯正、统一、不可战胜和一成不变?再者,中美之间的竞争只是一场零和游戏么,中国的强大又怎么可能离开美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合作而独立完成?更加致命的是,批评者们在马丁的论证中发现了大量逻辑上的模棱两可和自相矛盾:他总是在抛出一个肯定的结论之后又马上承认自己也不能确定,例如一方面他说“中国注定要成为全世界最强大的权力体……任何一个国家,都习惯于用自己的经验去看待世界,当今的中国,一旦成为霸权力量,它们就会试图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优先顺序去塑造世界”,但他又说,“未来半个世纪,中国似乎不可能具有很强的侵略性”、“未来20年左右的时间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继续,中国会做个维持现状的大国”,然而最后,“中国的魁梧身躯会迫使世界其他地区基本上默许其行为方式”……对此,最糟糕的评价是:他讲的实在缺乏洞见、观察力,也无助于对现实的理解,看似正确的语言,拼在一起又形成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其间并无逻辑关系。

  不管怎样,目前看来,中国的读者似乎并没有出于对书名的过度解读而大惊失色抑或妄自尊大,更重要的是,他们意识到,马丁·雅克的书不仅为西方人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的独特视角,同时也让中国人自己开始对中国的崛起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

  访谈

  经济观察报:在中国期间,什么事情对你影响最大?

  马丁·雅克: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我见到了很多人,有很多有趣的讨论,这些讨论对我非常有启发。2005年至2006年间,我曾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的访问教授三次访问该校,那期间有三个人对我影响最大:余永定、时殷弘、黄平。那些帮助我的人大多是学者,当然,不仅仅是学者。

  实际上,我对中国的了解来自于各个方面。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就经常来中国了,当时主要是上海,我到处旅行、观察,与不同的人们交流。作为记者,我采访过各种各样的人,通过观察、倾听,写了很多报道和分析文章。而当我的身份转变成一个学者的时候,对事物的理解则需要比记者深刻得多,我需要发展一些概念和想法,以此来向人们深入地解释一件事情,所以长时期以来,我也读了很多关于中国的书。此外我还曾经尝试着去学中文,我能说一些中文,但不能读和写,从这一点来看我还存在很大的不足。

  经济观察报:你的书出版后,你被问到的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什么?你是如何回应质疑的?

  马丁·雅克:我的书同时在很多国家出版,不同的国家,人们所问的问题确实会有不同的针对性,不可能所有国家的人都会如你期待去问一些完全同样的问题。中国读者的角度和东亚其他国家的读者就有很大的不同,更不用提西方读者。比如,在西方国家,很多人会觉得我在故意夸大中国的影响力,对于我所说的中国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和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他们对此持怀疑态度。因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关于中国经济的统计数据都被人为夸大了,不足为信。所以对于中国经济的崛起,有很大一部分人是持怀疑态度的。但是我想刚刚过去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看法。而且,要知道,由于地理上的距离,大多数西方人从来没有到过中国,也不可能像马来西亚或者新加坡这样的东南亚或东北亚国家,能够亲身感受到中国的变化,对于一个没有踏出过欧洲的人来说,这是很难做到的。

  即使是欧洲人和美国人,看法也有很大差异,尤其从书评中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在英国,书评的观点五花八门。但是在美国,人们对这本书的态度要更严肃和较真。他们的评价大多非常糟糕,批评也很尖锐。我认为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对于美国人来说,美国才是世界的老大,他们不希望看到中国的崛起和挑战。英国在历史上也曾经是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但是现在,它的影响力已经变弱了,但仍然有很多人不愿意面对,一旦有人提起,他们就会群起而攻之。同样的,在美国,可能人们还没有准备好接受这样的话题,没有准备好接受自己国家的衰落,直到金融危机发生,人们才突然意识到情况的严重,但这也只是在最近两三年而已。

  在亚洲国家,又是另外一种情形。比如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人们知道我在讲什么,因为同样生活在亚洲,而且距离中国很近,他们能够亲身体验到中国的崛起,他们很清楚,我并不需要说服或向他们极力证明,所以对他们来说,他们想问的问题就不是:你肯定么?为什么我要相信你?你是不是有些夸张?而是,我们已经知道中国在崛起,但是这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中国的未来会怎样?

  经济观察报:你为什么如此看好中国?中国人自己都很清楚,这个国家还有很多严重的问题亟待解决。

  马丁·雅克:当我在北京、上海和广州时,中国人对这本书的反应让我很震惊。人们对此书的出现非常敏感。很多人和我说:你真的很了解中国,作为一个西方人,你是如何做到的?还有一些人说,你的书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得说,这也许是对于一个作者来说再好听不过的话了。

  第二种比较常见的反应是,关于这本书的题目——当中国统治世界——人们会问,你这样说是什么意思?你是在说中国是一个霸权国家?中国将吞掉整个世界?很不幸,我认为这本书的中文名字翻译得不是很好。如果你用英文说whenchinarulestheworld,人们不会直接地从字面上去理解,他们不认为中国真的会去统治整个世界,而只是对中国将要变成一个有影响力国家这件事情的一个更加通俗和文学化的表达而已。所以,我们现在说美国统治世界,也不是真的在说美国正在统治我们,我们的意思是美国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是对于这本书,中国人的态度是:喂,你要小心,你这样说会让别人觉得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我们不希望别人那么想,我们也不想成为别人的威胁。我非常赞成他们的意见,我也能够理解,因为我的书根本就不是一本持中国威胁论的书,完全不是。你在书中也不可能找到那样的意思,除非你一开始就带着一种非常负面的态度去解读。

  第三种反应就是你所说的,人们会说,我们还有很多问题,我们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仍然很贫穷,仍然有很大的一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我们仍然面临很多难题……所以,你是如何得出如此乐观的结论的?我认为这样的反应是非常好的,我会说,你是正确的,中国时刻不应该忘记它还存在的问题。要理解中国,不能仅仅去看北京、上海和一些内部的省份,这会导致错误和危险的结论。所以我同意你的观点。但是,要知道,中国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掉当前所有的问题,你仍然要考虑中国的未来在哪里?未来将会发生什么?

  中国已经经历了30年令人难以置信的高增长,和30年前甚至10年、5年前相比,中国已经完全不同了。韩国、中国台湾、马来西亚,它们在经历同样的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其他的问题,因为经济增长的需求是如此迫切,人们都是全身心地致力于摆脱贫穷、提升生活品质、改变生活状态,过去的几十年,中国也是这样。随着经济的崛起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已经越来越像一个发达国家。当前的中国,既有发达国家的特点也有发展中国家的特点。中国这么大,很多东西都融于一身。所以,需要考虑的是,中国将要走向何处?在现代化过程快要结束的时候,将会发生什么?这个过程能够被成功地完成?我认为它是可以的,但不确定,所以需要讨论。不仅仅是局外人,中国人自己也需要思考这个问题。中国并不仅仅是现在的中国,也不是1949年以来的中国,更不是1978年以后的中国,现在的中国更大更复杂。

  经济观察报:你的书更多的是一种预言,还是一种解决方案?

  马丁·雅克:我想要表达的是:中国将会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它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未来,中国取代美国是有极大可能的,我们现在已经可以看到这样的趋势。这既不是建议,也不是预言。我无法预言什么,人们永远无法确知未来。我所说的只是在描述现在正在发生以此由此推演它到未来的情形。当然,中国不会永远保持现在的发展速度,它会渐渐慢下来,从8%到7%、5%到4.5%,就像许多发达国家所经历的那样,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它仍然有高速增长的条件,因为还有很多农村人口。要知道,短短三十年里,中国已经发展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谁能在1978年就预见到这一点?也许我是错的,但是我不会太去在意对错,当你写一本书的时候,你只是尽量去找到更多的证据和资料,尽量地让你的论证谨密、有力。你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是对是错,因为一个人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你永远不会摆脱你所生活的国家、时代和生活态度的限制,所以我只是开始了一个讨论,而其他的人会把这个讨论继续下去。我的书也不是终点,它只是一场争论的一部分,这场争论将对全世界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只是去探索不同的可能:有些我们可以预知,有些则完全出乎我们预料之外。

  经济观察报:你怎么看待弗朗西斯·福山和萨缪尔·亨廷顿的理论?

  马丁·雅克:福山的“历史终结论”是完全错误的,是美国在某个时期的胜利的产物。冷战以后,苏联解体,美国实际上赢得了冷战的最终胜利。福山说,这将是历史的终点——西方式的自由市场和民主社会。人类将只有一种社会模式,那就是美国模式。我的观点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了福山的错误。可能在某个时期他的理论看起来是对,但只能是在当时的背景下。坦白地讲,我对他的观点一点都不感兴趣。但有的时候,虽然这些人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但他们的错误观点可以帮助别人去发展自己的思想。你不同意某个人意味着你可以参照着找到自己的立场。

  相对来讲,我觉得亨廷顿的思想要有趣得多。亨廷顿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人最终都会接受西方模式,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各自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和文明,而且这种差异将永远持续下去。我觉得,总体来说后者的观点似乎更加有趣和更加具有说服力。但亨廷顿也有他的问题,那就是他的观点过于死板,对于文化我们其实应该用一种更加灵活的理解方式,而他的方式则过于简单粗暴。但不管怎样,他的书《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我仔细地阅读了,并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经济观察报:在你看来,中国文化中的哪一部分决定了在未来它能够成为一种主导性的文化?

  马丁·雅克:我认为,首先要理解中国文化在未来世界的可能性的关键,是中国的经济转型。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提升正是基于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样深深根植于中国文化本身。在很多讨论中,尤其在西方,一种假设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主要是西方化,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非常片面和简单化的。只有根植于自身的文化,现代化和经济转型才能真正成功。因为现代化需要能量、信念和人们的智慧,所以,转型必然是本土化的,必须根植于本土文化。而从西方引入或直接拷贝,不可能那么简单。借鉴不可避免,但同时,中国的经济转型更多的是一种中国文化自身的再生、更新和创造。现代化并不是对原有文化的抛弃,而是创新和再生。我的意思是,要理解中国未来在世界中所要扮演的角色,就应该从根本上理解中国文化是什么,在历史上,它又是怎样的。

  历史的遗产是非常重要的,而中国文化又和西方文化有着极大的不同。中国在世界上的崛起是非常有趣的,自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所有强大的国家都是西方国家,除了日本,所以中国的崛起就会显得如此与众不同。它的发展并没有分享西方的文化,而是来自本身。它甚至不是一个民族国家,而是一个文明国家。社会关系的本质、社会的构造方式、国家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都和西方经验截然不同。我们常常挂在嘴上的“民主”,在这个有着2000千年历史和庞大人口的文明国家,有着更深层次的表现。历史在发展,但中国的文化却在不断更生和循环。这在本质上决定了中国未来的面貌,中国不仅借鉴了西方,也在重塑它自己。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的未来不仅取决于竞争、市场和技术,同时也取决于历史和文化。对于全世界的大部分地区来说,技术是相同的,但文化和历史将永远不会相同。

  经济观察报:法利德·扎卡利亚在《后美国世界》一书中认为,并不是美国在衰落而是其他国家在崛起,你怎么认为?

  马丁·雅克:扎卡利亚在美国政界和政府智囊团中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书也很好。他向人们介绍了一个新的国际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美国的控制力将会不断减弱。我读了他的书,他的很多观点我都很喜欢。对于美国是否在衰退,这要取决于你如何定义“衰退”。如果说你理解的衰退意味着人们生活品质的下降、GDP的下滑,那么美国当然不会衰落。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末期,英国还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它有最大的GDP规模、最大的经济体、强有力的货币……今天,英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以前。但是,和1945年相比,英国现在的生活水平要高得多。我们经历了一次严重的衰落,但是是指国际影响力的衰落,而不是绝对的经济数值的减少。所以,问题的关键是,你如何定义衰退。在我看来,中国、印度、巴西甚至伊朗等国的崛起,将会不可避免地造成美国影响力的削弱。根据高盛的预测,到2050年,中国的GDP将是美国的两倍,印度将会和美国持平。在长期里,美元的世界货币也将不再。到时将会有很多种货币共同起主导作用,而人民币在未来的20-30年里将会取代美元成为国际货币。在这个意义上,美国正在走向衰退,我看不到其他的可能。在这次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尤其明显。

  经济观察报:你认为未来的印度将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马丁·雅克:当人们问我如可看待中国的崛起,我会告诉他们这是一件非常伟大的、令人兴奋的事情。因为中国的人口占据了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这些人长期以来都处于可怕的贫穷当中,在国际社会上也没有任何发言权。现在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有了自己的声音,这在我看来,是世界民主的一大进步。印度的崛起也是这样,印度的成绩也非常出色,就像中国,它也同样拥有庞大的人口。但是,印度和中国又有着很大的区别,因为印度有着自己独特的社会、文化以及传统。中国和印度既可以成为伙伴,也有可能是对手。他们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希望二者之间能够形成一种友好的关系。这对于双方来说都是相当大的挑战。如果两国关系很糟糕,那么对双方都很不利。在当前,这种影响可能不是很明显,但如果是从50年的时期来看,这将至关重要。两国有着共同的狭长的边界,虽然他们距离很近,但个性迥异,所以在未来,边界问题将是两国交往中的核心问题,这时,相互的尊重和谅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印度,宗教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多种语言,肤色也不同,所以要达到相互理解需要付出很大努力,同样的,中国的文化也非常复杂,印度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印度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在长期来看,它可能甚至要比美国和中国的关系重要。

  经济观察报:你认为中国未来所面临的最大的危险是什么?

  马丁·雅克:我认为有两个。一个是其他国家对中国崛起可能产生的强烈的、负面的反应,尤其是美国,极有可能给两国的关系造成不利的影响,从而导致问题的复杂和对立,进而使中国的崛起变得困难。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可能的风险。

  第二,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看,我认为中国的威胁来自于自身。从历史上看,中国有着强大的国力、规模,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很强的身份认同感和统一意识。中国对社会的稳定、团结和和谐有着极端的嗜好和追求,这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中国自身的一部分,因为中国太大了,管理起来难度极大。所以,这样的意识和追求能够相对有效地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统一,尤其是把1949以来的情况与此前一百年中国所经历的混乱和遭遇相比。然而,既然你们的国家是如此庞大、多样化,内部就包含着极大的变数,不可避免地,这将带来风险。所以,我的担心主要有两个:首先的一个也是我最担心的,是经济增长的公平性和由此引发的问题,一部分发展不好的人群将会觉得中国的经济进程不够公平,进而会怪责到政府权力和法治的缺失和不公,这是非常危险的。另外一个我所担心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是,中国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如新疆和西藏的政策问题。我想这也可以扩展的平等问题上来。我曾经去过西藏,我发现那里的少数民族会认为汉族人对他们原有的传统、文化、语言甚至宗教不够尊重。虽然少数民族人口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但我认为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国土面积相当大。

  经济观察报:你是否觉得与经济成就相比,中国的政治变革进程似乎太慢了?

  马丁·雅克:我认为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像一般的西方人所想的那么简单。当西方人说中国应该更民主一些,他们的意思是说中国应该更像西方一些。我不会用那样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的政治制度。我不认为在政治民主的问题上,中国一定要沿着西方的道路,这样过于简单化和西方中心主义了。我首先要问的问题是,到目前为止,中国社会的政治制度对于一个正在转型的中国来说,是否有效?答案很明显,非常有效。中国社会的管理难度很大,有很多问题,历史也很复杂。中国现有的政治构架是在1949年以后建立起来的,虽然还存在很多问题,甚至导致过很严重的错误,但是在很多方面,它还是非常有效的。你不能把1949年后的毛时代和美国上世纪的70年代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这是很可笑的,它们所面对的问题是完全不同的。考虑到新中国的成立、国家的统一、政权的稳定、成功地抵御了外敌以及所进行的现代化,这实在是一项非常伟大的成就。所以,总的来说,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制度,当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必须有所改变和发展,而且它也必然会改变。因为政治制度必须要适应现实,不能一成不变,它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进步。

  学习很重要,但学习不等于拷贝。中国的政治有自己的特色,虽然它需要变得更加开放、负责和有代表性,但是我觉得中国应该保持自己的特色。日本在这方面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西方人在讨论日本的时候,常常是把日本当做是完全西化的,尤其是政治方面。我认为这是不对的。日本有着多党制、代议制,每个人都可以投票,这没错,但是我不认为它真的是像西方的制度那样运行。因为,在日本,人们的社会地位排序与西方社会完全不同。我觉得这是因为日本同样受到了儒家学说的非常重的影响。而在中国,儒家思想更加根深蒂固。据此我也认为,中国的政治将会非常有自己的特色。

  从长期来看,将会发生什么?香港已经是中国的一部分,在中国的管理下,香港肯定要比在英国的管理时期更加民主,因为特首是由选举产生、公务员由选举产生……同样的,我认为台湾最终也会接受大陆的管理,但反过来,我不认为中国政府会要求台湾放弃它已有的政治制度,而必然会接受台湾继续实行选举制度。在这个国家内,有香港和台湾这样的地区,有民主的因素根植于自身内部,所以我觉得整个中国制度的民主化进程并不会花很久。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