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海外收购是个奢侈品


文/牛文文
 
 
  未来发展中我们的海外战略,应按照富二代,按照做奢侈品的心态来做,韩国的三星是成功的例子。

  几位朋友一起写了这本《中国反围堵》,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进行梳理和评价,这是一本很及时的书。现在海外并购是热点,各方评论很多,但能把它串联成书的还很少。中国的事,就怕连续观察,作为
一个记录者,把一段时间的事情连续串一串,进行梳理,还是很有意义的。如果一部作品连忠实的记录都做不好,就更不要去说总结梳理了。我们改革开放30年了,写改革开放历程的书很多,但这些记录性的作品在我看来还比不上美国人埃德加·斯诺的纪实性作品《红星照耀中国》来的真实全面。

  中国企业走出去并购,这是一个“奢侈品”,不是廉价品。大家看到,现在我们所有中国的企业走出去,基本出于一个共同心态:把低成本优势和低成本竞争策略,用在海外去抄底、去捡便宜货、去扭亏、去快鱼吃慢鱼。用低成本买人家,然后用中国压低成本方式去管理,目前这样的做法还鲜有成功的案例,从汽车产业上汽收购双龙,TCL收购汤姆逊,甚至中国台湾的明基收购西门子,全部不成功。海外战略不能操之过急,它不是逢低吸纳、逢高出手,不是肚子还没吃饱就去想的事,它应该是个奢侈品,应该照着做奢侈品的感觉做海外并购才可能成功。有些企业以为落难公主落到中国就能活,对那些国际上破败的品牌充满兴趣,用低成本买到就沾沾自喜,以为“中国制造+国际品牌”就能够成功。到现在为止,这种心态就害了我们。近10年来的中国企业海外发展不是很成功,主要是心态不成功。

  刚才举例的这些产业,是低成本非常盛行的地方,它们在国内惯常用低成本策略,甚至零价格收购破产企业,然后让工人下岗,地皮重组,最后统一贴牌,大批量生产,低价格销售,快速发展,这也是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这种企业积累起来的经营思维,用在国际收购、经营、整合上,是很难成功的。如果家底不够殷实,以小吃大,蛇吞象,总是希望用不到10亿美元就能搞定一个大品牌,那以后的困难就会很大。

  国际战略的另一个主角是央企,特别是资源型企业,它们也有这种抄底思维。抄底这个词就是一个短线操作的概念,对于任何长期经营者来说,重要的不是买这个企业的价格,而是如何发挥这个品牌价值。捡到一个便宜货,到你手里可能就变成烫手山芋了,因为你运营它需要很大成本,你维持它,救活它,需要很高代价。你为什么买它?就是因为品牌、技术和人才。所有国外的品牌、技术、人才都是需要高价养活的。央企发展的一个战略,是国家发展中急需的资源,在购买价格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也得去买,像中海油买尤尼科,中铝参股力拓等。但我们看到央企在买这些企业的时候都很急,让外界感觉像以一个国家姿态出现,忽视了对方的感受,导致收购功败垂成。这里面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长期规划,既然是必须的,就应该早早布局,早动手,放长线,慢慢做这件事。如果说制造业海外收购是一个穷小子捡便宜心态,收购海外资源就像要断粮了才去买粮食,你一急就被别人控制住了,所以导致你买不到或经营不好。

  我想说,这是一个吃饱肚子以后才去追求的事情,用饱暖之后的心情去处理海外收购,核心是把海外战略当成品牌提升战略。

  但是中国有没有成功的案例呢?有,在中国服装界一个是Kap鄄pa,一个是宝姿。Kappa是把意大利品牌买过来,让韩国人来注入活力,然后在中国制造,高端消费,恰恰迎合了中国对高端品牌的需求。陈义红对品牌的运用整合非常好,品牌形象非常好。他实际上是一个品牌运营者、管理者,并不是抱着捡便宜心态,而是想如何激发这个品牌新的活力。他并没有把Kappa品牌做低,而是做得很高。今天“中国动向”成为利润率最高的服装品牌之一,他目前在准备收购日本的Phenix,我认为这也会成功的。还有一个独树一帜的品牌就是宝姿。大家都以为宝姿是一家国际品牌,实际它是一个福建团队在中国香港、北美、欧洲做的品牌,但它给中国人一个非常高端的形象。这个品牌并不是收购来的,就是自己做出来的,实际上完全是国内品牌,这说明中国人掌握了做高端品牌的诀窍,非常值得研究。除服装行业外,我还很少看到其他行业的国际战略,取得这样的成功的。而服装业的奥秘,我认为就是摆脱了低成本心态,一开始就把它当成奢侈品来做,所以才能在中国取得成功。国际品牌意味着,该产品是有某种程度品牌溢价的奢侈品,你要买国际品牌,你就要养活它,养育它,如果你没有这个准备,那买了以后肯定是很大的负担。

  我们要用富二代的心态来看待国际收购,第一代是艰苦创业的企业家,他们不舍得花钱做这样的事,现在应该是中国企业进入第二代了,整个国家的发展进入第二代了。未来发展中我们的海外战略,应按照富二代,按照做奢侈品的心态来做。韩国的三星是成功的例子,到现在也不过40年历史,它1992年开始实行高端战略,完全放弃低端,不宣传三星的韩国因素,用很高昂的成本做品牌,最后变成了国际品牌。

  现在我们讨论任何海外国际战略,都要以一个长期的眼光来看,一定不能一事定成败,不能太过急功近利和短视。用历史的心态来研究中国企业海外战略,才能够更冷静、有成效,这本书刚好提供了这样一个视角。

  《中国反围堵》,萧三匝、何伊凡、白益民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5月第一版,定价:36.00元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