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中国的边缘化

  18世纪后,世界市场初步建立,边缘区域逐渐被拖入这一浪潮。需要提问的是,如果没有鸦片战争,中国能否像日本那样崛起?

  仲伟民教授新近出版的《茶叶与鸦片》一书,选择了19世纪中国最重要的两个商品茶叶、鸦片作为分析对象,由此展开对近代中国被动进入全球化过程、中外贸易在这一过程中所起作用、中国在其间的世界地位、中国传统社会和经济秩序瓦解等重要问题的研究。这项研究,或许对我们破解这一难题,有所助益。

  茶叶贸易优势的丧失

  茶叶作为中国传统大宗商品,始于唐、兴于宋,到宋末,已经成为中国国内各类阶层人群习惯的饮品。19世纪初期,茶叶成为中国最重要、最大宗的出口商品,也在国内有极其稳定的市场需求,在清政府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中占据相当比重。但这个局面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彻底改写。据史料统计,1903年,最大的茶叶进口国英国所购入的茶叶,中国产品只占10%,而1866年,中国茶叶占据的份额曾达到过96%。

  仲伟民教授为此梳理出几点原因:第一,中国的茶叶生产和管理方式落后。中国的茶叶种植自唐宋时期以来,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第二,中国茶叶种植与经营环境恶劣。近代中国,战乱不断,各地纷纷向茶叶这样的大宗商品征收苛捐杂税,甚至因为国内征税太多,导致质量相对较低的中国茶,价格比印度和锡兰所产的茶叶还要贵很多。第三,清政府不能按照符合大宗出口要求,优化经营模式。近代中国的茶叶经营,始终由规模、资金实力和政治话语权弱小的中小茶商操持,形不成合力,更无法与进入中国茶产品上游的外商相抗衡。

  基于近代中国丧失茶叶贸易优势的过程分析,可以明确的是,中国既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模式非常坚固,既没有动力实现技术革新,也无法应对外部竞争,当然就无法实现资本主义的生长、迈向自主的全球化。

  从查禁鸦片到种植鸦片

  鸦片在世界各地最初一般都是作为药物使用,美洲新大陆被发现后才流传开来,东南亚居民及华人移民最早发明了将鸦片与烟草混合吸食的方法。此法传入中国后,又有人发现单独吸食鸦片的“好处”,自此开启了鸦片大量走私和交易的序幕。

  纵观英国、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倾销鸦片的整个过程,是有意改变中英两国贸易逆差,逆转白银流入中国格局,将中国拖入由英国构建的全球化经济体系的人为举措,并不是许多经济学家所谓的市场自发形成之说。

  颇具讽刺意义的是,与中国原先最大宗的出口商品茶叶的命运完全相反,鸦片在中国,多次查禁仍无任何效果,直到中国本土普遍种植鸦片局面的出现,才真正“战胜”了向中国出口鸦片的英国及其控制下的东印度公司。

  近代中国深受鸦片之苦,当时有许多所谓的务实官员就认为,与其任由英国对华倾销,不如将鸦片的种植和经营合法化,用本地产品替代市场,政府亦能从中收取更高的税金。清政府迅速应允了这个政策选择,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后,罂粟种植遍及全国,甚至成为部分地区农民的主业。

  由此带来的后果和影响是非常严重的。罂粟的广泛种植,占用了大量耕地,是晚清时期粮荒的重要原因;且造成普通劳动力吸食鸦片上瘾的人数直线上升,使当时中国人平均体质大幅下降,精神状态更受到了严重戕害。

  仲伟民教授在书中指出,正常商品的生产、流通、消费,可以带动和刺激经济的发展,是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但在近代中国,不仅丧失了国际性大宗商品茶叶的生产和经销优势,而且还发展出鸦片这一非正常商品的生产、消费畸形热潮,联系起来已然证明在当时的全球化体系中,中国角色和地位的边缘化。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