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工业革命跑道上的追赶史

  《你所不知道的工业革命:现代世界的创建1776—1914年》   (英)盖文·威特曼 著   贾士蘅 译   台湾博雅书屋2010年6月版

  ●彭砺青(图书馆职员,香港)

  威特曼特别钟情于被一般读者遗忘的发明家和技术天才,正是他们及许多人的努力才促成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作者以传奇故事的笔触,写下他们怎样流亡、周旋于列国之间,以及他们在事业上的冒险。正是这些本着冒险精神实现其科学浪漫想像的人物,真正将资本主义推向大规模生产的机器化社会。

  这不是一般的工业革命史。首先,你会被标题中的“你所不知道的工业革命”和“现代世界的创建”吸引住,工业革命有什么不为人知的一面?再看年份,原来是从美国独立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你才估到作者想讨论的是工业革命与世界政治的关系,尤其是列强瓜分世界殖民地及工业革命所掀起的国际竞争。亚当·斯密曾经提出过“自由贸易”的构想,但自工业革命开始,各国已在进行技术竞争,而英国厂商却紧锁大门,不让外人将其独家秘方传授出去。最有趣的是本书一开始便提到十八世纪在英国处处可见的工业间谍,他们来自法国、荷兰、德国、美国等,甚至俄国也有。基于军事工业的发展,各国除开出大批订单外,亦千方百计吸纳以英国人为主的技术专家为他们效劳。

  伴随技术竞争而来的,是各种革命及社会变迁所掀起的移民潮,发生于十八至十九世纪的法国大革命是其中一个大事件,因为法国大革命而步上政治舞台的激进雅各宾党人,把一大批贵族、君主主义者和温和派送上断头台,其中包括化学家拉瓦锡在内的许多科学及技术人才,但也有好些技术人才逃到英美两国,去拓展他们的事业,其中包括美国火药制造业翘楚的杜邦家族,和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工程学家马克·布鲁内尔及其儿子伊桑巴德·布鲁内尔。

  当亚当·斯密著述《国富论》时,他并未将研发蒸气机的好友瓦特的制造成果放在心上,然而正是蒸气机、铁路等工业革命产物所引起的大规模经济生产,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和欧洲社会,这本书就集中于这些工业革命家(本书原名就是“Industrial Revolutionaries”)的事迹。作者提到这些人物的故事,他想驳斥时下各种以非人类因素看待技术文明发展的史学观点,如《细菌、枪炮与钢铁》的作者戴蒙以气候地理因素,解释为何欧美文明能够领导现代化,而支持韦伯学说的社会史学家则以新教伦理价值观来解释,作者却认为个人的意志,还有对新技术及未知科学的不懈探索才是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日本是其中一个凭借维新者个人意志及才能达成工业化巨变的非西方国家,它后来甚至击败了西方列强中的俄国。

  本书以美国独立的年份开始讲述那场由英国领导的技术革命,向读者展示作为后起之秀的德国和美国,到了二十世纪最终盖过英国的成就,时至今日,英国的工业技术发展反而停滞不前,可是我们无法想像的是,独立之初的美国,只是一片广阔的荒芜大地,纵观十九世纪,美国的铁路线少得可怜。英国之所以领先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它首先开发了完善的铁路系统,但铁路系统也需要有技术人才来开发和管理,可见人才仍比制度和文化因素更为重要。当某些发明家的“杰作”在国内大行其道,这些发明所造成的生产方式变革,甚至会改变整个国家的实力及某地区的经济社会形态,譬如惠特尼发明的轧棉机,在十九世纪中叶流行于美国南部,就影响了南方各州的经济生产方式。

  威特曼特别钟情于被一般读者遗忘的发明家和技术天才,正是他们及许多人的努力才促成了工业革命的发展,这些历史人物被另一些名字盖过了名声,以致他们的事迹乏人问津,例如与瓦特同时研究蒸汽机的英国人特里维西克及美国发明家伊文思、主管规划由曼彻斯特至利物浦的未来铁路线的詹姆士、发明蒸汽船的美国人富尔顿等,以及前面提及过的杜邦家族及布鲁内尔父子。作者以传奇故事的笔触,写下他们怎样流亡、周旋于列国之间,以及他们在事业上的冒险。正是这些本着冒险精神实现其科学浪漫想像的人物,真正将资本主义推向大规模生产的机器化社会。

  读者会在书中找到一些难忘的片段,例如英国铁路建造业怎样领先群伦,引起美国工程师的朝圣和仿造,而在应用技术方面远远落后的法国政府则聘请英国为其修建铁路。作者也着力描写日本从幕府统治下的闭关自守跃升成为一等世界强国的历程,五位维新志士在英国人保护下离开日本到英国偷师的故事,还有日本在几十年间紧随西方蒸汽火车及轮船等技术的发展,更令作者感到惊讶,本书其实可以称为一部描绘美国、德国及日本在工业革命跑道上怎样从后赶上的历史。

  工业革命发展到后来,英伦三岛与德、美两国在科研方面的距离越来越大,而德国的发明家亦发明了几件改变历史的产品,在爱迪生发明电灯泡后,德国的AEG则紧随其后,然而英国却因为煤气业的垄断,以致令电灯发展受阻。汽车之父戴姆勒(Gottlieb Daimler)在十九世纪的伟大发明更将马车运输业送进历史,可是英国人并没有参与欧洲人研发汽车的历程,直至汽车在德国境内推广后才开始生产。德国的工业革命家大多来自西南部的帝国自由城市(如戴姆勒来自曼海姆),他们就像十八世纪初的法国人才一样,大多是科学家出身,拿破仑战争打破了这些工商业城市的封建秩序,他们被迫抛开工匠传统,面对现代世界。而生活在地球另一端的十九世纪美国人,则生活在采矿业和工业技术落后的广阔世界,他们都梦想着像英国人一样拥有先进技术,英国的先进图景诱使他们不断进步。

  作者在最后章节讨论了各国对鱼雷的使用,以呼应世界大战爆发的年份,读者也许会说作者提供了一幅悲惨的景象,但作者毕竟同意德国国民经济学家李斯特的预测,认为工业革命会促使国与国之间进行更大的竞争,而不是像马克思般认为会建立取代民族国家的工人乌托邦。更有趣的问题是,工业革命能否证实自由主义者的幻想?事实证明不可能,在十九世纪的英国,人们坚信自由贸易,结果令远远落后的欧陆国家和美国,尽得其真传,最后演变成一场世界大战。这又是不是一场坚持“自由”、“进步”理念,却造成反效果的国际悲剧?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