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围绕交易费用的一场革命

  写在前面  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威廉姆森和奥斯特罗姆的获奖再次展现了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魅力。在中国,新制度经济学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引进以来,逐步成为最受关注的经济学流派之一,发挥了解释与推动中国经济改革的巨大作用。我们特别通过采访和约请稿件,讨论新制度经济学与中国的缘分。

 

  自科斯开始的新制度经济学,是一个大师云集、群星灿烂的流派。众所周知,交易费用(Transaction Costs ,国内目前有“交易成本”、“交易费用”两种译法,本文从张五常采用后者。)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范畴和理论生发点。交易费用的思想最早来自科斯,第一个使用“交易费用”这个术语的人则是阿罗,而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威廉姆森则系统地研究了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的创立和发展

  20世纪30年代,科斯对微观经济学的质疑使零交易费用的理论传统产生了革命性变化。他在《企业的性质》(1937年)一文中指出:“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最明显的成本是搞清楚各种与之有关的价格。随着出卖这类信息的专门人员的出现,这种成本有可能减少,但不可能消除。市场上发生的每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费用也必须加以考虑。”科斯在价格机制与企业家指挥协调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把“企业的显著特征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这个假设说得“圆满顺畅”。科斯结论性地认识到:“市场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一个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当我们考虑企业应多大时,边际原理就会顺利地发挥作用。这个问题始终是,在组织权威下增加额外交易要付出代价吗?在边际上,在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成本或者等于在另一个企业中的组织成本,或者等于由于价格机制‘组织’这笔交易所包含的成本”。1960年,科斯发表了另一篇重要论文《社会成本问题》,对交易费用概念进行了补充。他指出“为了进行市场交易,有必要发现谁希望进行交易,有必要告诉人们交易的愿望和方式,以及通过讨价还价的谈判缔结契约,督促契约条款的严格履行,等等。这些工作常常是花费成本的,而任何一定比率的成本都足以使许多无需成本的定价制度中可以进行的交易化为泡影。”(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57页)。1991年,科斯在接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演讲中说道:“谈判要进行,契约要签订,监督要实行,解决纠纷的安排要设立,等等。这些费用后来被称为交易费用。”这些补充显然使交易费用的内涵比1937年提出的更具体些。

  科斯对交易费用的强调,使众多经济学家沿着一条新的分析思路进行思考。受科斯的直接影响,阿罗把市场失灵的源头追溯到交易费用上。他明确指出:“市场失灵并非绝对的。最好是思考一个范围更广的类别——交易费用,它在一般意义上妨碍了市场的形成,而在一些特殊情形下则完全阻碍了市场的形成。”交易费用和市场失灵的关系也是威廉姆森感兴趣的内容,在他看来,市场失灵是有限理性上的失灵,“它们所涉及的交易费用可以通过由内部组织替代市场交换来减少”。他围绕资产专用性、合约的不完全性和机会主义行为,对企业替代市场的选择进行了分析;张五常对交易费用和合约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组事实,由此可以推出可经检验的解释经济组织形式的假说;阿尔钦将交易费用等同于信息费用,并和德姆塞茨提出了队生产理论;诺思从历史的角度系统地研究交易费用可以为解释经济组织和制度的变迁提供一个基础,他向我们展示了,利用交易费用或产权分析方法如何必然给我们带来一个完整的政治经济模型;奥尔森是在组织费用的假设基础上,为“特殊利益”的不对称权力提供了一个现代制度经济学的解释。

  因此,科斯被学术界公认为第一个使用交易费用分析方法的人。由科斯等人创立的交易费用理论,为经济学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许多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正是在这种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今,交易费用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外部性问题、企业性质问题、制度变迁问题、人力资本产权问题、纵向一体化问题、技术转让问题和非营利组织问题等很多领域。交易费用方法在这些领域的应用已形成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对独立的理论组成部分。显然,交易费用概念的提出,如同“边际分析方法”、“均衡分析方法”等分析工具一样,已经对经济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了现代经济理论分析“工具箱”不可或缺的工具。


  交易费用理论的运用

  对交易费用理论的运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微观层面上,威廉姆森借助交易费用工具,将组织形态作为研究的中心对象,深刻地研究了各类经济组织问题,特别是企业、市场以及与之相关的签订契约的问题。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经济学,融合了法、经济学和组织理论以深化对组织的理解和形成可反驳的结论。对企业、市场和混合形式的研究被作为一个统一体,交易成本最小化是其核心。威廉姆森研究经济组织的方式与科斯提出的“研究问题的直接方式”非常类似。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企业所进行的活动上,并发现企业内交易的特征。当然,除了研究企业内发生的活动外,他们还对企业间契约安排(长期合同、租赁,包括特许经营在内的各种许可证安排等)进行研究,因为在他们看来,市场安排是对企业内部组织的替代。

  2.诺思利用交易费用工具提出了分析经济结构历史变迁的一般框架。他在《交易费用、制度和经济史》一文中写道:“自计量历史学革命开始,经济史研究一直采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新古典经济学分析和解释在零交易成本的严格限制检验条件下某个时点上的资源配置。……我将提出这样一个框架,并指出它对我们重新探讨经济史的观点具有的意义。”诺思把这个分析框架应用于对西方世界的经济史的研究中。在他看来,不同国家在历史上的不同绩效从根本上说受制度演变方式的影响。但过去并没有一个框架能使我们把制度分析融入到政治经济学中。他指出,在过去一百年中,由第二次经济革命引起的西方经济的结构转换一直是社会科学家们研究的一个主体。但由于无法理解与这一生产力大幅增加相联系的交易成本上升的基本性质,因而这一研究是不完全的。诺思在《对政治和经济的历史发展的交易费用分析》一文中进一步强调:“建立这样一个分析框架的关键,我认为,是基本的交易成本。”交易费用理论的分析核心是产生这些成本的经济交换和制度。因此,诺思把交易费用分析推广到政治交换中,并探讨在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中政治和经济制度的相互作用。

  3.交易费用分析工具的另一个经典运用,体现在张五常对现代契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上。在1969年出版的《佃农理论》一书中,张五常从交易费用、风险规避两个方面对农业土地契约选择进行了研究。张五常认为,在资源所有者所拥有的私有财产给定的条件下,所有者可以选择不同资源组合的契约安排,而自然风险和交易费用是影响他们选择的主要因素。交易费用的存在会产生三个可预知的效应,即减少交易量、影响资源使用的边际等式(即帕累托最优条件)和使用的密集度、影响契约安排的选择。

  张五常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假说:契约安排是为了在交易费用的约束条件下,使得从风险的分散中所获得的收益最大化。他通过农业契约安排的例子进行了说明和验证。张五常先分别从交易费用和风险的角度考察契约安排的选择问题,然后结合这两个因素分析不同土地契约形式存在的原因。

  新制度经济学家将交易费用概念引入经济分析中,其理论贡献无疑是巨大的,然而,科斯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他所分析的交易费用在可操作性上存在重大缺陷,即使后来许多学者对交易费用所做的种种努力,也未能弥补。目前对交易费用范畴与方法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即交易费用外延的不确定以及新制度经济学家在用交易费用理论解释某些经济问题时,有些过分夸大交易费用的作用。

对我国制度创新的借鉴意义

  尽管交易费用范畴存在不足与缺陷,但新制度经济学家把交易费用这个分析工具应用于研究制度的运行和演变中,拓展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也为产权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范式。与此同时,它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显然,我们的改革是在一个交易费用为正的“真实”世界,而非零交易费用的“真空”世界中进行的。在体制改革过程中,我们时刻面临着十分现实的选择,即如何进行改革成本与改革收益的权衡,选择成本相对较小,收益相对较大的改革路径。这一方面要注意到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因为“改革路径的选择是历史在起作用”;另一方面,如林毅夫所说,“交易费用是社会竞争性制度安排选择中的核心。用最少费用提供给定量服务的制度安排,将是合乎理想的制度安排”。我们进行制度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更有效率的制度安排,其衡量标准就是能否节约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的提出改变了新古典经济学把企业视为生产函数、市场交易瞬间完成,以及交易费用为零的状况,使经济学家重新思考企业存在的原因、不同的公司组织形式和契约形式的变化等现实问题。正是以交易费用为基础,形成了新的分析范式,使经济分析深入到具体的生产的制度结构,使得对制度选择、制度绩效的研究和比较成为可能。只要存在交易费用,产权结构就对生产绩效产生影响。从科斯开始的产权分析的主旨,就在于从理论上解释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人们降低交易费用的努力所导致的组织规模的决定、市场与科层的选择,以及社会制度的演进与变迁的内在机理。交易费用的存在导致了不同制度形态的存在,多种形态的制度的存在正是节约交易成本的努力所导致的结果。在交易费用存在的条件下,不同的产权结构会产生不同的效率,而对效率的追求会使得当事人选择交易成本最小的制度,从而会存在不同的制度形式。

 

《新制度经济学》

ISBN:9787301116333

作者:卢现祥 朱巧玲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2月

定价:39.00元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