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一个值得创造的未来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大主题。它究竟是好还是坏,在许多地方还处于争论之中。对于美国著名战略学家、同时也是美国国防部长办公室、特种作战司令部、中央司令部的资深顾问的托马斯巴尼特来说,答案是清楚的:全球化当然是好事,它把全世界联系在了一起,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各种机会。但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全球化同样也带来风险,那么,要想使其继续深入拓展,我们究竟该怎么做?巴尼特的两本姊妹著作《五角大楼的新地图:21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和《大视野大战略:缩小断层带的新思维》,给出了非常有趣的回答。

  巴尼特思路的总体框架,首先在于对“两个世界”的划分:一个世界,由充分参与到全球化进程当中的“核心国家”构成,包括西欧、北美、日本等“老核心国家”,以及“金砖四国”、东欧国家等“新核心国家”,这些国家的内部规则与正在出现的全球性的民主规则、法治以及自由市场接轨,从而可以保证产品、资本、信息、人口等的有序流动;另一个世界,则是由未能参与到全球化进程的“断层国家”构成,它们集中在中东、中亚、东南亚、非洲、中美洲以及安第斯山脉诸国,在那里,几乎一切都与核心国家相反。

  巴尼特划分这两个世界,首要目的在于督促美国决策层的战略变革。

  在冷战结束后,许多美国人仍未摆脱冷战思维,试图辨识出可能挑战美国的“大家伙”,迅速崛起的中国便成为美国整体战略中的假想敌。

  巴尼特通过自己对于世界的新划分,建立了在根本上区别于冷战原则的新战略。他认为:未来世界真正的威胁在于断层国家中隐匿的极端势力与恐怖组织,它们想要使得断层国家永远隔绝于全球化的世界,方法就是通过各种恐怖活动来打击核心国家,以及威吓断层国家的居民。那么,美国的战略就应当是努力帮助断层国家融入到全球化进程当中来。其方法就是要帮助断层国家建立有效的政府,形成明确的、与全球秩序接轨的内部规则,通过这些规则的建立与实施来吸引资本的流入,最终实现断层国家与全球化地区在政治、经济、安全秩序等方面的全面融合,从而掏空极端势力的生存土壤。

  是“911”事件推动了巴尼特做出核心与断层之分。八年前的那一时刻使美国人认识到,“后冷战时代”美国的敌人不再是有形的国家,而是散落于无形的极端势力与恐怖组织,它们通过“第四代战争”来打击核心国家的力量。因此,巴尼特提出,未来的美国军力安排当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用来打垮支持极端势力的无赖国家的战争力量;一个是在铁血战争结束后,用来帮助建设新国家、引领其步入全球化的和平力量。后一力量的基础仍是军力,但它实际上更多地类似于一种警察力量。

  于是,包括“金砖四国”在内的“新核心国家”的重要性就显示出来了。巴尼特说,美国有足够的力量去打赢战争,却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建设和平。新老核心国家应该携手合作,由美国提供铁血部队打败无赖国家,由新核心国家来提供宪警部队,支持对其的改造。因为全球化是全人类的事业,新老核心国家在其中共享红利,便也理当共担成本。

  为了避免美国如此行动的过程中被指责为单边主义,巴尼特提出,需要“积极地把制定规则的程序向其他核心国家开放”。全球化进程就像一列火车,“旧核心国家要引导,断层国家要跟随,但是必须由新核心国家掌握节奏,使得整列火车保持完整。”

  这样,巴尼特的整体战略叙事便告完成。从这一叙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巴尼特一如他自己所说,是个理想的现实主义者。说他理想,在于其战略叙事的终极指向是让更多人分享全球化的果实这一世界大同的图景;说他现实,一方面在于他对于主权原则等的现实思考,另一方面在于,全球化的未来,必将是一个美国在背后操盘的未来——全球化实则是通过普遍抽象规则的制定而形成的资本、人口、资源等的自由流通,信息技术、国际标准是其得以实现的根本基础。而信息技术的制造基础以及各种国际标准等都掌握在美国人手中。单凭这一点,美国在巴尼特所构思的未来世界博弈中便已占尽先机。

  然而,巴尼特的叙事中有一个关键的盲点。如他所说,极端势力所从事的第四代战争的目的是“在政治上而非军事上击败对手”。巴尼特认为,通过对各种规则的制定与维持而将断层国家导引入全球化的进程便可击败对手,也就是说,他试图通过经济手段来解决政治问题。政治问题的核心要素在于政治认同的确立,经济的要素则在于资本的自由流通。本质上具有无界性的资本并不足以构成本质上具有界性的政治认同的基础,也就是说,经济手段实际上是无法解决政治问题的。■

  《大视野大战略:缩小断层带的新思维》,(美)托马斯巴尼特著,孙学峰、徐进等译,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