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经济学与进化论的碰撞

  《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美)迈克尔·舍默著,闾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7 月版,39.80 元。

  假设你站在两条铁轨分叉点的扳道岔旁边,一条轨道上有五名工人,另一条轨道上只有一名工人。一列呼啸而来的火车朝着五名工人的方向失控撞去。你会扳动道岔、把列车引向只有一名工人的另一条铁轨吗?现在换一个假设场景,失控的火车又一次呼啸而来并即将撞死前面的五名工人。你会把身边的一位大块头男人推到轨道上,让火车因为撞死他而停下来吗?

  同样是害死一个,救活五个,但大多数人会对前者说“会”,却对后者说“不”。两种假设情境的道德计算相同,从逻辑上说答案应该一样才对,但为什么我们的感情不这么看呢?

  在《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中,《科学美国人》专栏作家迈克尔·舍默博士把每一位读者置于这个极端的悖论之中。这本书作为“半个世纪以来关于行为经济学和神经科学的最佳著作”向我们展现了人类心中关于公平、正义等道德感的进化论根源、生物学意义以及行为心理基础。

  舍默认为,我们之所以会陷入前述的矛盾与不安,正是因为对人来说,与自己一般无异的活生生的“人”和冷冰冰的“扳道岔”截然不同。在进化的设计下,我们看重人多过“非人”,看重亲属多过非亲属,看重朋友多过陌生人,看重圈内人多过圈外人,看重直接行动多过间接行动,“因为这些差异影响着我们的生存和繁殖。这些直觉感受到的差异和道德本能反映了一种我们在数万年间进化出的理性计算”。从工业革命开始至今的250 年,与智人出现至今的10万到20万年历史相比,只相当于一天之于一年,或者3.6 分钟之于一天,“我们生活并习以为常、觉得理所当然的时代,实际上只占了人类历史的0.25%”。

  因此,我们在几十或几百个人的小群落里以捕猎采集为生而进化出来的心理状态,并不总是适合推理当今世界的人类行为方式。如今看似不合理的行为,或许在一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结束前都非常合情合理。反倒是那些脱离进化论角度的观点,那些认为“经济人”自私、理性而自由的观点,那些把经济学视为关于理性计算、最优化选择的“沉闷的科学”的观点,根本讲不通。

  数十亿人类的个体活动何以能最终产生文化的集体现象?社会性的协作、利他、仁慈、同情何以能抗衡本最适合个体生存和繁殖的自私、自利、贪婪、竞争?为什么富有不能等同于幸福感?为什么人与人之间能建立信任并和平地生活在一起?什么样的经济和政治结构才能达到社会和谐?

  在舍默看来,要科学解释上述问题,我们应当用进化论阐释人类经济怎样从捕猎—采集进化到消费—贸易,即回答“市场是怎样产生意识的”;然后我们应当用心理学剖析人类大脑怎样从适于这一经济形态转变,即回答“意识是怎样在市场里运作的”;最后我们才能驾驭“经济学、生物学和心理学大碰撞”,研究道德情感怎样进化得让公平、互惠、交换、贸易与信任在不断的良性循环中得以发展,即回答“意识和市场是怎样形成道德的”。

  市场是进化的,随之进化的还有人的行为,而这些进化的行为让市场具备了某种“心理”———舍默所提出的这一解释经济行为的全新方式,事实上将复杂理论、行为经济学、神经经济学和道德经济学等大量互有关联的前沿科学理论成果“统统划到演化经济学的范畴,也即把经济看做一套不断进化的复杂适应性系统来研究”。

  这与旧制度经济学派的开山鼻祖、美国经济学家托尔斯坦·凡勃伦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经济学应当是“由经济的利害所规定的文化的成长过程的理论”。如果说生物是靠“自然选择”自下而上设计出来的,环境是进化的施展空间,那么我们也可以认为经济是由“看不见的手”自下而上设计出来的,市场是经济的施展空间;我们人类正是具有“有限理性”的生物,既自私又无私,既竞争又协作,既矛盾又简单。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