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经济学是否是科学?

 

“多数经济学家像几何学家一样,致力于证明定理,推导结论,浑然不顾经济学理论的认知地位问题。”

                                             —— 罗森伯格(Alexander Rosenberg)

 

       在近些年翻译为中文出版的经济学学术著作中,豪斯曼的《经济学的哲学》(丁剑峰译,北京世纪文景2006年出版)是一部非常难得的学术珍品。这部由曾担任国际颇有影响的《经济学与哲学》杂志主编十多年的豪斯曼(Daniel M. Hausman)教授所主编400余页的文集,收罗了讨论经济学的一些根基层面的问题——我喜欢称之为“元经济学”(metaeconomics)问题——的许多经济学大师的经典名篇。

       这本文集的作者豪斯曼,可谓是一个专业内行。然而,有点可惜且不可避免的是,耳闻目染于当代经济学中弥天盖地的实证主义哲学文献和精神中,编者较多是从波普尔、库恩和拉克托斯的科学哲学研究纲领来看待一些元经济学问题。熟悉当代西方哲学动态的方家会知道,科学哲学,如果说不是当代主流的一个“heterodoxy”(旁支)的话,至少很少人把它奉为当代哲学的“mainstream”(主流)。当然,在科学主义盛行的当今世界,科学哲学和实证主义哲学无疑构成了主流经济学的思想方法之灵魂。这样一来,豪斯曼教授多从科学哲学和实证主义哲学进路来审视一些元经济学问题,就自然是可以理解的了。

       尽管编者的哲学立场对他选编文章的视角和评价标准自然有影响,但作为这个领域中的内行专家,他还是把这个领域的一些经典文献收罗进来了。收入这部文集的第一篇文献,就是(小)穆勒的“政治经济学的定义及其方法”。就笔者管窥所见,这是迄今为止对经济学的性质和任务问题把握得较为精当和到位的一篇经典论文,且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大致能解读出自马歇尔之后所兴盛起来的当代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精神“萌芽”了。韦伯对经济学的客观性的探究,则引领人们反思经济现象的客观性与经济学分析的主观理论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罗宾斯的《经济学的性质和意义》这一经济思想史上的经典之作,可以说预兆了当代主流经济学在20世纪后半期的繁盛和发展。尽管奈特讨论人类行为与经济分析之关系的文章与经济学的主流精神有些相悖,但如韦伯的文章一样,他的一些洞见,却引发人们去思考人类社会构成及其运作的一些基本问题。

       在豪斯曼这本书的中译本封底上,载有汪丁丁教授的一句非常到位的话:“对经济学的整体把握,就是经济学的哲学。”我非常同意丁丁的这一判断。我这里只想补充一点:经济学的哲学,或简称“经济哲学”,如若有,可不仅仅就是经济学的方法论!况且,经济哲学,既不只是编者从波普尔、库恩、拉卡托斯科学哲学视角对经济学的整体把握,也不完全是弗里德曼等西方经济学家对经济学的孔德、詹姆斯和杜威式实证主义和工具主义的理论审视。当然,豪斯曼本人较多从科学哲学和实证主义哲学的理论视角来看待和谈论经济的方法论问题,可以理解。因为,自老凯恩斯(梅纳德·凯恩斯的父亲)在《政治经济学的范围与方法》中最早提出经济学是一门实证科学的见解以来,无论是英国的哈奇森和布劳格,还是美国的弗里德曼、考德威尔和豪斯曼,经济学家们大都停留在方法论的层面来思考经济学的性质和任务这类元经济学的问题。只有继承了康德先验哲学传统的奥地利学派大经济学家米塞斯、英国天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以及韦伯和奈特等少数思想家,才是例外。照米塞斯看来,经济学并不是一门经验科学,而是有关人类行为的一门抽象学问,即他所言的“praxeology”。而凯恩斯则明确主张,经济学在本质上非同于物理学,而是处理人类内省、动机、预期和价值等等问题的“一门道德科学”。

       在这本文集的“导言”中,豪斯曼一上来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吗?”他之所以再提这样一个为许多经济学家所常常自问的问题,原因在于,“现在不但一般大众怀疑经济学家,就连经济学家自己也在怀疑自己”。这个问号之所以一再出现,与社会科学中一个深层问题有关:人的自由意志是否使社会科学成为可能?如果说这一问题只是个佯谬的话,那么,这里却有一个令人值得深思的真问题:有着自由意志和个人行动原则的人类的行为,是否使经济学欲成为如物理学那样一种高度形式化的“精密科学”的努力误入了歧途?就此话题而论,收入这部文集的罗森伯格的“经济学是什么——如果它不是科学?”一文,与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的经典名篇相比,其份量可能还要重一些。如果说理解了弗里德曼的那篇扛鼎之作,就能理解当代经济学为什么会是目前这个样子的话,读过罗森伯格的这篇力作,也就会大致知道当代经济学的问题出在哪里了。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的中国高速经济增长,可能部分遮蔽了中国理论界的视界;中国社会的当下繁荣,也似乎致使忙忙碌碌的中国经济学人没时间来反思经济学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这样一个“形而上”问题。然而,这一态势并不能否定这样一种事实:只有大致理解经济学到底是如何一门学问了,中国经济学界方能确当把握我们这个社会的未来走向。道理说来简单:与其说经济学是一门有关资源稀缺条件下个人最优选择的“科学”,不如部分回到古代汉语中“经济”一词的本来含义,把经济学认作为从财富创造和社会福利增进的视角来探析人类社会是如何运作的一种话语体系。至于它是不是科学,那倒是无关紧要的事。

 

本文发表于《财经》2007年第4期,总第179期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