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财经》荐书2007年5月『完全版』

汪丁丁

 

新经典阅读:

1.     约翰.奈斯比特《定见》,中信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丁丁评语:不能再被称为“未来学家”,因为奈斯比特现在强调的是“定见”——变化之中不变的。我们说,读史而知常,视角越高远,对未来的预见就越可能被证实为“明智的”。注意,当我们试图预见未来时,无所谓“正确”或“清晰”,未来根本不能如此被预见。此时,“明智”是恰当的。定见之一,“变化中的大部分事物都有章可偱”。定见之二,“未来隐藏于现实之中”。定见之三,“关注统计数据”。定见之四,“尽情想象”。定见之五,“未来不过是一幅拼图”。定见之六,“愿景不要太超前于时代”。定见之七,“要变革,先仍人们看到好处”。定见之八,“改变是需要时间的”。定见之九,“成功靠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利用机会。”定见之十,“破旧立新”。定见之十一,“科技来源于人性”。

2.     哈耶克《哈耶克文选》,冯克利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丁丁评语:5月8日是哈耶克的生日,这部文选的出版恰逢其时。二十年之后重读这位思想家的文章,我觉得仍没有走出他所在的思想传统。这一传统的两侧翼是,(1)脑,市场,社会,自发秩序的三层次的扩展网络——哈耶克在这一领域内的努力,由他早年的著作《感知的秩序》代表;(2)演化道德哲学——哈耶克在这一领域内的努力,由他晚年的著作《致命的自负》代表。难得的是,在这样一个浮华与燥热的时代,还有一些学者如冯克利,长期坚持哈耶克著作的翻译与研究。他的译文的价值,故而不应以这本书的售价来测量。哈耶克的上述思想传统,即使在西方社会也尚未充分发展,或许还在日益萎缩。这一思想传统在今日中国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是扭曲了的,尤其是他关于“自生自发”秩序的思想,被等同于“自由市场”思想,于是他对自由市场的道德基础的论述便被普遍地忽略了。希望读者借着重读哈耶克的机会,可以纠正以往对哈耶克思想的误解。

3.     阿尔.戈尔《难以忽视的真相》,湖南科技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丁丁评语:我更愿意使用作者的另一译名——“高尔”。高尔曾与小布什竞选美国总统,其知识分子品格——这意味着他没有从政的品格,家庭背景——格外推崇知识与技术,教授风度——有些像汉语里描述的“书呆子”,以及在关键时刻表现出来的令人敬重的激情,这些因素让我很乐意推荐这本书。“难以忽视的真相”,它旨在唤醒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标题。首先,它意味着“环境”被忽视了,忽视了太长时间,以致其实已经太晚了。其次,它意味着既得利益集团——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仍在继续遮掩“环境议题”,不让它成为举足轻重的政治议题,不让它成为资本市场的影响因素,为了捍卫数十万亿美元的既有资产的利益。最后,这本书的中译者,署名是“环保志愿者”。我提醒读者,根据最近发表的数据,中国和东欧,已经成为全球污染源最大的两位排放主体了。难道以“和谐”(人与人的和人与自然的)为我们文化的主要特征,我们不应当有所行动吗?换句话说,难道每天发动你的汽车急头白脸往外冲的时候,你就不带一丁点儿忏悔?

 

知识与情趣:

1.     毕淑敏《女心理师》上卷,重庆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丁丁评语:最近的经验表明,不仅这位作者的名字,而且“华章同人”策划的书,都需要读者认真对待。这位女心理师遇到的,是当代中国社会真实的案例,转型期社会心理问题,包括她自己——不要轻易错过了女主角自己故事的开端,它悄悄地掩埋在第108页附近。其实,读到“第六个来访者”的时候,你已经读了七个人的案例。毕淑敏采用了现代叙事方法,遵循着心理治疗的疗程——每人每星期一次,每次50分钟,展开这八个人的故事,平行地,交错地,以致我不得不做一些笔记来跟踪她的叙事。读者们都希望尽快看到这部作品的“下卷”,如果毕淑敏当真打算继续写的话,并且如果那些深思熟虑的读者确实不希望这部作品没有下卷的话。

2.     约翰.戈登《疯狂的投资:跨越大西洋电缆的商业传奇》,中信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丁丁评语:戈登的上一部作品,我曾推荐给这里的读者,是《伟大的博弈》。这部作品描写的,是大西洋海底电缆的诞生过程,这一过程上溯到欧洲启蒙时期或更早的时期,然后,电磁理论和电报技术的进展,真正富于创新精神与合作精神的企业家们,以及,不要忽略这一点,延伸着中世纪后期对宗教改革的偏激情感的反抗的“宽容”情感——不错,宽容其实是一种情感,那些四处讲述一个被普遍认为是“天方夜谭”的投资故事的企业家们,是受到了当时社会的宽容的——来自知识阶层的和来自政治家的。同时,他们也难以置信地宽容了别人,例如那位糟蹋了35万美元的固执的船长——这位在1850年代让投资人的35万美元血本无归的船长,他居然没有遭到起诉?还有,难道“有限责任公司”不是社会宽容的结果吗?当然,中国人没有经历过欧洲人经历过千年之久的“无限责任”的历史,至少,中国人这段历史被一种“无责任”的制度中断了半个世纪,那么,“有限责任”公司在当代中国可能承担自己的经济职能吗?读这本书的时候,诸如此类的不少问题就这样冒出来,让你觉得这本书值得读。

3.     王朔《我的千岁寒》,作家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丁丁评语:就我理解的王朔写作这部作品的本意而言,我不应推荐这本书,因为任何“推荐”都违背了作者的本意。可是我不想放弃,颇费思量之后,还是决定推荐。我建议读者想象王朔的头脑是上一世纪中叶偶然形成于中国大陆的数亿颗头脑之一,由于当时那一区域流行的头脑定型流程,除了少数例外,多数头脑只适合于被装配到更大的机器上,而编号“王朔”的那一颗头脑属于例外,没有办法与任何机器组配,于是废弃不用。请注意,这部作品的副标题仅有英文,直译为“这是一部哲学思想的独特作品”。同时印在封面上的,是书的英文标题,根据我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可译为“我的第三千年”。许多人都说他们读不懂这本书,也就是说,我认为,这本书不是写给他们读的。为什么呢?因为,知识是过程而不是静止的一堆概念。与知识过程纠缠在一起的,是人生感悟,是每一个人自己的非他莫属的人生及其感悟。这感悟与静止的一堆概念——它们借助于语言(一切种类一切方式的)传播自己,等待着与每一个人的感悟相遇,然后获得自己的生命。否则,它们就是死的概念,静静地躺在图书馆里,封尘,等待着未来。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