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要从制度上解决农民工问题——读《中国农民工的发展与终

  本文为CENET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共同举办的经济学著作书评征文活动参选作品  

  农民工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特有的必然事物,既是中国改革的产物,又将推动改革的进程,并最终消失于改革之中。这也便是本书的主题。本书作者历任农业部常务副部长之职,实践经验丰富,又作为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以学者的角度长期致力于农村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和实际工作,对农业生产力区域布局、农民工问题等方面有深入系统的研究,此书既能从宏观上全面认识农民工的产生和历史性作用,又能从微观角度剖析农民工这个群体,对于深入了解农民工这个群体的有关生活方式、习惯等特性极其有帮助。可谓是“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本书作者在系统了解农民工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实践经验及案例,提出了几点具有建设性的思路。

  “所谓农民工主要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家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依靠工资收入生活的人员。”从对农民工的这个定义上可以看出,农民工问题是既是社会改革,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产物,也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群体。例如仍是农民的户籍身份,有土地,但同时又兼有产业工人的特点。正如书中所指出的,“解决中国特色的农民工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从农民工到‘准产业工人’,再到‘产业工人’的过渡与转变过程”,从而,要实现这样一个重大的转变,本质上需要从制度层面给予农民工一个正确的身份定位,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和制度改革来推动解决农民工问题,最终有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要使制度改革能有效迅速的进行,作者认为必然得先确立政府的引导地位,从而能够达到“自上而下”统筹规划,有序进行的目的。书中结合国际经验与教训,明确提出,“农民工所起的拉动社会经济发展力量的正负作用取决政府是否作为以及如何作为”。确实,如果考虑到中国人口之多,农村人口之多(农村人口近8.3亿,占全国人口的64%),需要转移的和已经发生转移的农民工的规模和速度,这就更需要各级政府,“特别是城市政府”,看清趋势和历史潮流,尽快进行体制改革和提高城市管理能力,正确引导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避免产生由于如此庞大群体进入城市引起的社会问题。这是一个基本前提。至于更具体的改革来说,书中也提出了几点比较客观,而且比较现实的建议。这里可以列举几条:

  首先,努力消除障碍性制度。目前来说,进城农民工虽在城市里务工多年,可是他们的身份仍是农民,难以跨越城市户口、市民身份这两道鸿沟。“从表面上看,户籍制度是最直接的阻碍”,也确实,户籍制度对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全国劳动力市场不统一负有直接的责任,需要尽快得以解决。本书中还提出要从更深层次来看待这个问题,“作为非正式制度的社会歧视也阻碍了农民工与城市社会的靠拢和对城市社会的认同,…,有些甚至是政府以文件形式规定下来,从而转化为区域制度性歧视的。”所以,积极主动消解障碍性制度,拆除人为设置的城乡隔离,尽可能给予农民工以平等的市民权利,促进城乡人口的融合成为政府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必然选择。

  其次,要大力发展工业化,建立完整的人口流动的“推—拉”机制,协调各产业发展。一方面,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主要是受到城市(镇)强大的吸引力所致;另一方面,农民工由于自身的能力所限,一般都是进入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这会造成服务业之类行业过渡膨胀。因此,为了“经济高速、良性发展”,尽量减少“遏制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因素,这就需要更好的协调不同产业的同步发展,合理引导劳动力分布格局,通过大力发展经济来创造更多的就业职位来缓解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压力。

  再有,尽可能减少由于大量人口聚集引起的“城市病”等问题。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本书建议多借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处理这些问题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主要是从完善城市排水、交通系统等公共设施,提高城市管理能力上来考虑。

  综上所述,农民工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而本书主要是针对解决农民工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制度安排,“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工社会支持体系”,这是本书的一个主要创新点,值得我们大家,尤其是制度建设者和执行者们加以领会和深思。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