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一生有你

  1999年9月,我很幸运的收到南京大学经济系的录取通知书。那时对经济学可谓完全没有概念,“经济,可能跟钱有关吧”,这是我最初的认识,懵懂而天真。

  第一学年上微观经济学,美丽的微观经济学老师第一堂课就给我们开了一大堆书单,告诉我们要走入经济学的殿堂,首先要从阅读经济学名著与经典开始。对照着那长长的一列书单,我们几个女生兴冲冲的就往书店赶去。当时我们还在南大浦口校区,最近的书店都要过江进城。对经济学的好奇让我们完全忽略了赶路的辛苦,直奔南京最繁华的商业街——湖南路,在湖南路新华书店寻找书单上的名著。当时我一眼就看到了书架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斯蒂格利茨所写的《经济学》,16k的大本,厚厚的上下两册,我毫不犹豫的就把它们都买了下来,顺带还买了斯蒂格利茨随书配套编写的《<经济学>小品与案例》。正是这三本书让我认识了经济学的博大与精深。对于我这个刚接触经济学的学生来说,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完全没有想象中的晦涩难懂,每一个经济学概念配上图片和案例,变得生动形象起来。尤其是《<经济学>小品与案例》那本书,从开会的机会成本到美国和日本的机器人,从股市的崩溃到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兼并较量,每一个案例都很好的诠释了经济学基本理论,读起来让人爱不释手。

  第二学年,学校又给我们开设了宏观经济学的课程,我又去买来了人大社出版的曼昆的《宏观经济学》,作者同样用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从消费理论、投资理论到货币供求理论,内容应有尽有,每每读来都会让人对大千世界的经济现象产生思考。

   大三、大四随着课程的不断增加,我又买来了姚开建的《经济学说史》,派恩的《大规模定制》,通过阅读,不断加深对经济学的理解和认识。

   2003年6月,我很幸运的获得了南京大学保研通知,能够继续留在南京大学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研究生上课的内容与本科时的学习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不同,为了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我们更需要阅读大量的经典著作。任淮秀主编的《投资银行学》、奈特的《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刘东老师的《企业网络论》等书又陆续的出现在我的书架上。每每把书捧在手里,浮躁的内心顿时宁静下来,不再为外物所干扰, 即便是弄懂了一个概念,内心都能得到满足。

   读研期间,为了锻炼自己,我抽出课余时间到别的学校代课。学校要求讲授西方经济学的课程,为了给学生讲好这门课,我又去书店购买了高鸿业老师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从头到尾又认真读了一遍。至今仍觉得高老师的这本教材是国内经济学教材中难得的精品。大到篇章结构的设计,小到每一个具体公式的推理,都凝聚着作者投入的心血。遗憾的是老师已驾鹤西去,庆幸的是我们依然可以读着老师的著作接受老师的教诲。

  毕业后,我同样很荣幸的来到江苏省社科院工作。现在的工作更是跟经济学密不可分。很快的,我参加了一个课题,需要了解世界各国的经济史发展状况。我又去书店买来了高德步、王珏两位老师所写的《世界经济史》一书,低头一看,依旧是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想来不觉莞尔,八年了,我从对经济学一知半解的学子,成长为仍旧需要用经济学为社会尽一份微薄之力的工作人员,一路走来,离不开经济学书籍尤其是人大社经济学图书的陪伴。抬头看着书架上那一本本的经济学著作,就像自己的生命一般珍贵。经济,就是要经世济民,经济学著作让我重新认识了经济学的意义,伟大而艰巨,值得我们这些经济学子付出毕生的精力来追求!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