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评《中国资本市场分析要义》

  本文为CENET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共同举办的经济学著作书评征文活动参选作品

  一部好的理论著作,不仅要有深刻的思想、独到的见解,还应当对具体实践有前瞻性的指导意义。理论只有在与实际相融合、撞击的过程中,才能够表现出自身的价值,迸发出思想的火花,给人以长久的启迪。可以这样说:“理论研究的本质是一种体悟,是对现实世界的审视与反思,他试图为仍在黑暗中摸索的人们点燃方向。”《中国资本市场分析要义》一书,即是这样一部集思想结晶于大成的著作,是作者吴晓求教授多年探求真知的成果。书中作者以平实的语言剖析了目前中国金融体系发展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在吸收、借鉴金融学传统理论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资本市场发展对金融功能升级和金融结构延伸的作用,并提出了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中应遵循的若干原则。十年的沉积换得了作者对中国金融实践的理论反思和展望,其中很多观点不仅耐人寻味,而且独树一帜,值得读者去细心品味。

  比如对资本市场应当在现代金融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学术界已经争论了近半个世纪。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初衷,是为了考察不同结构的金融体系在功能发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上是否存在差距,因为侧重于银行的和侧重于资本市场的金融体系,在协作分工的组织结构、金融功能的切入角度及实现均衡的作用机制上,都存在着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导致人们对不同金融系统下各种金融功能的实现效率产生了兴趣,如为实现最优均衡而进行的吸收储蓄和资源配置效率,不同金融体系可为实体经济增长所提供的最大融通保障等等。早期的金融结构研究,主要关注金融体系的规模效应,认为金融规模会随着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改变,同时这种改变对于经济增长会施加正面的影响。如GoldSmith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就主要采用了纯量性的度量指标来反映不同金融体系的发展水平。纯量性的研究方法更多揭示的是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发展间相互促进的表征关系,而对存在于这种表征关系之下的深层次的内在机理揭示不足。对此Levine也曾一针见血的指出:“Goldsmith的研究并没有指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也没有考虑金融市场的发展或是市场与机构的混合趋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然而,随后的诸多研究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这个问题,即研究的主旨是对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水平间的关系进行实证,但却相对忽视或弱化了对二者实证关系的逻辑解释,因此总让人在读后有隔靴搔痒,难以尽兴的遗憾。

  《中国资本市场分析要义》一书,则从资本市场对金融体系发展及推动实体经济增长的独特作用出发,论述了资本市场在现代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作者在阐述不同金融体系实现功能的过程差异时,并没有象以往的理论研究那样对所有的方方面面泛泛而陈,而是首先点明了对于某些低层次的金融功能,不同结构的金融体系已经给出了相对成熟的解决方案,如金融的融通功能、金融的信用创造功能等。但是当实体经济发展对金融体系提出更高的功能要求时,传统的金融系统就会显得力不从心,表现出很强的结构性缺陷。正是这种缺陷导致了金融体系告别钱庄、票号时代,转为现代的商业银行体系;出于同样的原因,银行主导型体系也最终会向资本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靠拢。对此,吴晓求教授在本书中做出了相当精辟的诠释,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在处理金融风险的问题上,不同结构的金融体系就表现出不同的处理效果。传统商业银行对待风险的态度是“试图把风险堵在金融体系之外”,在这样的处理方式下,金融体系会处于或降低功能效率或风险存量化的两难境地。而资本市场主导的市场型金融体系,却可以“创造一种能使风险流量化的机制”,通过实现风险的分散流转而将“经济活动产生的风险进行转移,不要把风险集中在一个特定的环节”。同时,资本市场在满足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上、在财富效应的产生上、在投资风险多元配置的实现上,也都具有银行体系不可比拟的优势。这些因素奠定了资本市场会成为现代金融体系核心组成,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全球资本市场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大发展。对此,《中国资本市场分析要义》是少数几部能将其系统归纳总结的理论著作之一,同时也和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定位的战略问题相切合,对我国的金融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同时,资本市场特有的市场化运转模式也决定了其有别于传统银行体系的运行特点,表现出对某些特定因素的敏感性。我们可以将这些敏感因素理解为影响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点,或制约发展的瓶颈。对于我国资本市场而言,制约发展的因素很多,《中国资本市场分析要义》将其总结为市场透明度建设、市场资金循环体系及股权分置三大类问题。三类问题基本涵盖了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病,是对当时市场缺陷进行的较为全面的归纳和概括。其中股权分置问题,现在已被大家广泛认同,并最终得到了的解决。作为最早关注到这一市场畸象并对其展开深入思考的学者,吴晓求教授曾经系统地提出股权分裂对资本市场造成的八大危害。在《中国资本市场分析要义》中,作者再一次对相关的思想体系进行了延展,并首次提出了“对价”支付的法律依据和经济学解释。这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是对传统保守理念富有创意和进步意义的挑战。

  制约资本市场发展的另一个瓶颈是资金循环体系的设计缺陷。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初期,券商挪用客户保证金的现象相当普遍,由于挪用形成的负债与自营投资的业务风险极度不配比,导致风险在资金循环系统内沉淀,并最终在2002年开始的漫漫熊途中充分暴露。证券公司全面危机的出现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吴晓求教授在《中国资本市场分析要义》中将之归结为泛银行化的多极存管制度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实际上这种泛银行化的管理并未充分考虑到资本市场价格频繁变动的风险特质,而是简单的将传统银行存贷业务的模式照搬,因而缺少不同业务种类间必要的风险隔断机制。这一思想成为我国证券保证金存管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目前保证金独立存管已经成为衡量证券公司风控达标的要件之一,市场资金循环体系的设计缺陷得到修正,应该说和这一理论的提出不无关系。

  和上述两个问题相比较,资本市场透明度建设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课题,是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全球资本市场所面对的共同难题。对于资本市场主导下的金融体系,其功能实现的基础是均衡市场下资产价格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脱离了价值的资产价格,我们称之为泡沫,是导致市场大规模崩溃的风险根源。而有效价格的形成脱离不了信息透明的基础,因为市场价格最终是投资者基于所得信息反馈的结果。针对市场透明度问题的研究,在《中国资本市场分析要义》出版之前也有很多。而本书的独到之处是将这一问题摆在了证券市场制度建设的核心,我感到是把握住了资本市场运作的关键一环。因为投资者基于信息判断选择资产进行配置,享受资本增值带来的收益、承担价格变动产生的风险。由个体差异导致的非系统风险,和由于经济波动产生的系统风险,都可以由市场自身的运动进行舒缓,这正是资本市场运作的方式,也是金融风险得以分散、流转的基础。然而一旦市场信息披露存在失真,有效价格的形成基础就不再存在,资产价格被扭曲后,会严重影响到资产配置的效果,导致风险的沉积和集中释放,并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产生强烈的负面冲击。因此没有健康的信息披露制度,资本市场的功能将难以实现,这也许是吴晓求教授将市场透明度建设提升到核心高度的本意所在。

  十年心血的提炼,让我们有更多机会从多个角度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展开深刻反思,并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未来中国金融体系演进的方向。所谓开卷有益,恐怕就是我读完《中国资本市场分析要义》后的切身感受吧!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