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知识经济的神话

  有一个老套的说教故事是这样的: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还是一人一个苹果;而如果我有一个故事,你有一个故事,则在交换之后,我们每个人,还是一个故事——因为我们原来的故事是一样的——呵呵,这是现在讲故事的人存心捣乱,这里我们当然要预设本来的故事是不一样的,于是你和我就都有了两个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分享是一种美德。而分享知识,不但不会让我们少些什么,反而会让我们多些东西。这样引申下去,可以把很多大道理都顺着这个线头扯出来。

  托夫勒在其新作《财富的革命》里就写过这样的话:“石油和知识之间的另一个根本的区分就是,石油我们使用得越多,剩下的就越少。相反……知识被使用得越多,我们创造的知识就越多。”(第103页)进而,托夫勒断言:“以知识为基础的第三次浪潮经济的到来却给我们带来了迄今为止最好的机遇(也是最后一次)——彻底根除全球的贫穷。”(第279页)这真是让人无限憧憬以及向往的未来!

  好,现在我们假设,有两个人,各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故事,并预设他们的故事彼此不同,则在他们充分交换之后,每个人都有了两个故事,但是苹果,依然是,一人,一个!

  人总是要吃饭的。所谓知识财富,必然要归之于具体的物质才成其为财富。比如我正在讲的这个关于苹果和故事的故事,就算是个知识吧,只有在被报刊接受之后,才能转化为我的财富——稿费;而最终,还必须能换来具体的苹果,才算落实了这个财富。在电影《后天》里,几个很有知识的分子身陷图书馆,冻得全身僵硬,他们交换多少故事也弄不出一点石油或者苹果,这时最有价值的知识则是:那些“价值”连城的珍本孤本善本都是可以烧的。如果一个故事换不来苹果,这个故事就不是财富,是个瞎话——东北话,就是故事的意思。

  但是,既然苹果不能像故事那样,在交换之后增加一倍,知识又如何成为财富?知识的财富又如何能够拯救全世界的受苦人于水深火热之中?   

  知识经济的范斯们会认为我在搅浑水,误解乃至歪曲知识经济的本意,在他们看来,知识经济的故事应该这样讲:我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可以帮你获得更多的苹果;你也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可以让我把一个苹果当两个吃;当我们交换了故事,我们都提高了获取苹果的能力,也都提高了苹果的使用效率;于是,越来越多的知识和故事,让我们开发出并且享用到越来越多的石油和苹果,于是全球共富,彻底脱贫。

  但是,这个知识经济的美梦,这个单向单一的社会发展观成立的前提是:地球无限——总有新的资源可供人类开发,总有新的市场可供资本开拓!而现实的情况是: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有限。——人类能够收获的苹果的总额存在一个上限。

  地球有限,这个简单的物理事实,粉碎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全球化理想的幻影。   

  什么样的知识能够成为财富?谁的知识成为谁的财富?为什么好莱坞大片和微软软件可以成为美国的财富,而非洲的神话并没有成为非洲的财富,反倒成了迪斯尼的财富?

  这时我们发现,在知识经济这个神话里,并不是知识变成了财富,而是要反过来看,只有那些能够成为财富的知识,才被定义成知识经济中的知识。而什么样的知识,谁的知识,能够被定义为知识,这取决于由谁来定义!——也就是说,取决于话语权掌握在谁的手里!在知识经济这场全球性的角逐中,只有那些处于现代化上游的国家和地区能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到了最后,知识经济的神话就变成了这样:我用我的故事换你的苹果,用我的知识换你的石油,于是我的知识成了我的财富,你的石油成了我的石油;同时,我的知识和故事成了你的知识和故事,这些知识和故事一来能帮你挖出更多的石油,二来能让你主动地争先恐后地把石油换给我。——如果你不肯老老实实地听我讲故事,我就用坚船利炮“解放”你!

  反过来,你不可能用你的故事换我的苹果,因为我不跟你换。而且,如果你想用你的故事换别人的苹果,第一,你必须经过我的同意;第二,也没有什么地方还有苹果可以让你换了。

  作者附注:本文原题《调门依然高昂,但是调子已经老了》,全文共一万余字,此前曾发表一个6000字版本,这是进一步的减缩本。

  《财富的革命》,[美]阿尔文·托夫勒等著,吴文忠等译,中信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45.00元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