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经济学的柒柒捌捌

  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曾经这样评价经济学家群体的分裂程度,他说:“即使把所有经济学家首尾相接地排成一队,他们也达不成一个共识。”曼昆在《经济学原理》开篇就引用了这句名言,确实,当下经济学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的争议和分歧。这些争议有些是来自于经济学家内部的“倒戈”行为。那些对传统经济学教条反感的经济学家,正在不遗余力地从经济学阵营内部发起冲击,试图以批判性的重构行为使经济学获得新生。这些有点另类的经济学家到处宣扬经济学的无能,揭经济学的“伤疤”,好像不受欢迎的牛虻。可是正是这些牛虻,刺激了原有的根深蒂固的经济学教条的神经,使主流经济学得以一步步改进。

  有些争议则来自于更为广泛的公众。政府官员、社会大众、传媒和企业家们,对经济学的思想处于一种隔膜状态,在道听途说中了解到经济学的一些有趣的术语和结论,于是充满好奇又充满挑剔地审视经济学的“神秘王国”。当撒切尔夫人不顾数百位经济学家的意见而执意执行她的反潮流政策的时候,当这些政策最终证明了经济学家集体错误的时候,政府官员和公众对经济学家普遍的不信任甚至嘲讽就开始了。当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经济学家运用自己发明的公式和方法在资本市场上面临破产的时候,你还能指望公众对经济学家产生任何虔诚的信任吗?经济学家是否有用?经济学家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吗?经济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屠龙术式的学问?面对公众的指责、质疑和嘲笑,经济学家群体面临一种尴尬的境况。

  但是大部分经济学家仍然无视这些争议,而陶醉在一种持续了几十年的优越感中。他们还在津津乐道一些有利于经济学家群体的论据,这些论据也是由经济学家自己所发明的。经济学家该学会反省,也到了必须反省的时候了。公众对经济学的不信任已经积累到差不多爆发的程度。经济学家在各个场合的讲演已经不像以前受到那么多的关注和盲目信仰。经济学家群体相互之间矛盾百出的结论让公众无所适从。这些现象都表明,经济学内部可能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元素,在这些元素未被正确对待之前,经济学不可能指望获得实质性的进步。

  经济学在其两百年的发展中已经创造了大量的术语,这些术语已经使得经济学成为一门最复杂的修辞学。当然,正如曼昆(N.G..Mankiw)在《经济学原理》(第四版)的第二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中首先阐明的,每一个研究领域都必须有自己的语言和思考方式,数学家、生物学家、法学家、心理学家等,都有自己的一套语言和表达方式。当经济学家向普通公众阐述经济学理论的时候,那些有着特殊含义的术语往往使公众感到困惑。供给弹性、消费者剩余、棘轮效应、局部均衡、边际收益、机会成本、预算约束线、生产可能性曲线等等,这些术语的发明有助于经济学家用相同的语言和逻辑来交流,但对公众来说,这些语言的普及确实是非常艰难的。

  并不是每个经济学家都有白居易一样的抱负,试图把自己的学问(在白居易就是诗歌)还原成通俗的语言与目不识丁的老太婆交流。虽然经济学家的术语确实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有用的思考方式,但是就连曼昆也不得不承认,“这些新语言有一种似乎不必要的神秘”。经济学的神秘主义可能是经济学发展史中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或者更进一步说,这种神秘主义或许是所有学科发展史中不可避免的趋势,因为没有这些特殊的、界定清晰的、有着准确含义的科学术语,经济学家和其他科学家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率的沟通,也不可能作出正确的逻辑推演。从这一点来看,指责经济学家滥用术语是不够公允的。

  现代经济学,由于使用了更为复杂和难于理解的数学,而在语言修辞的道路上比其他社会科学走得更远,与公众的疏离也更加严重。但是经济学家对数学的滥用已经起到了相反的效果。那些对现实的复杂的真实世界及其历史毫无知识的所谓经济学家(他们往往是由数学系或物理系等学科转来的),正在用越来越多的数学技巧来掩盖他们的无知,像“皇帝的新衣”一样欺骗那些对数学不熟悉的读者。他们更多地使用数学方法的激励,但是他们往往忘记了,在任何一个学科里面(除了纯数学),数学只是作为一个工具来被使用的。如果我们考虑到经济学家的社会使命,考虑到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社会启蒙和社会设计的功能,我们就不能纵容自己只是陷在经济学术语和繁杂的数学中自我安慰和自我陶醉。在很多时候,经济学都要向大众说话,这要求经济学家要以公众懂得的语言,在政府官员、选民、新闻媒体中解释经济学理论及其社会效应。经济学家应该在公众的视野内抛弃那种神秘主义的传统习惯,把经济学理论还原为一种普通的、大众可以理解的知识。实际上,几乎所有经济学理论都不过是一些普通常识(commonsense)的翻版和复杂化而已。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第四版)的第一章里向我们描述了贯穿全书的“十大经济学原理”,这些原理与我们的普通常识如此接近,以致于任何受过初等教育的人都可以理解甚至可以自己获得这样的结论。比如:“人们面临权衡取舍”,“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等等。无论经济学理论的证明过程如何高深,但它总可以用这样简明的浅显的语言描述出来。对于初涉经济学的人而言,这样的经济学教育意味着他们可以很轻松地进入经济学殿堂,而不被刻意布置的那些没有必要的钟鼎器皿和幔帐弄得不知所措,也不会被那种神秘主义的表述方法所蒙蔽。

  网络上充斥着很多关于经济学的笑话,这些笑话有很多非常经典,对经济学充满了善意的嘲讽,甚至包含着一些颇有针对性的规劝。有一则比较老的笑话是这样的:几个学者被困孤岛,岛上只有一个罐头可供充饥,而身边没有任何工具,几个学者开始就如何开启罐头发表看法。当化学家、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以各自的学术智慧尝试了若干方案并失败之后,经济学家慢条斯理地提供了他的高见,他的意见是这样的:“我们假定手里有一把起子……”

  这些笑话都很有代表性,这说明,在公众的眼里,经济学是一门常常运用不合理的假定来展开逻辑推演但常常得到无聊答案的一门学问,而经济学家是常常玩弄不真实的假定来制造经济学模型的“屠龙术”表演者。

  曼昆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中,试图向那些初次进入经济学殿堂的学子直率地说明经济学当下面临的困境,也同时承认经济学在某些领域和层面上的局限性。与一般枯燥的经济学教材不同,曼昆试图恢复经济学的鲜活性,试图把读者再一次拉到一些生动的场景中去理解经济学。

  曼昆也在试图鼓励学生用更具有包容性的视角看待其他领域的学术资源和学术成就,教这些学生在面对其他学科的时候更谦虚,更有主动汲取其他学科精华的意识。在介绍当代经济学的一些最新进展的时候,他着重介绍了与政治学有关的公共选择理论,与信息有关的信息经济学,与心理学有关的行为经济学,以及与社会学有关的对禁毒等社会问题的探讨。

  曼昆的用意是明显的:他在提醒经济学学生,要像凯恩斯所要求的那样,成为一个视野广阔的出类拔萃的经济学者,而不是成为一个狭隘的、封闭的、骄傲的“伪经济学家”。


 《经济学原理》(第4版中译本)[美]N.格里高利·曼 昆著,梁小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定价:52.00元(微观册),44.00元(宏观册)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