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养老金研究领域的必读之作

    世界范围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如果从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算起已有几十年了。世界各国在社保制度改革中各自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制度,不断予以创新;其中最著名的应当属1981年智利完全私有化的改革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亚七国的名义账户制改革。
     到现在为止,欧亚七国名义账户制的改革正好进行了10年。与智利缴费确定型(DC型)完全积累制改革相比,名义账户制这个崭新的制度创新既可以避免天文数字的转型成本,又可以回避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不成熟的现状,被许多国家所看好,甚至像日本这样发达的国家也在跃跃欲试。那么,欧亚七国10年来实行名义账户制的效果到底如何?它给世界各国能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由世界银行社会保护局局长罗伯特·霍尔茨曼教授和瑞典名义账户设计师爱德华·帕尔默教授主编的《养老金改革:名义账户制的问题与前景》(郑秉文译,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一书,是世界银行的一个重要研究成果,也是养老金研究领域的一本必读书。它汇集了世界经济学家迄今为止研究名义账户制的主要最新成就,是对十年名义账户制的实践效果进行的一次检验和评估。
     该书对包括一些发达国家在内的国家实行名义账户制的可行性和适用性进行了探讨。之所以有这么多国家对其非常感兴趣,是因为这个新制度具有一些待遇确定型(DB型)现收现付制和DC型完全积累制所不具备的优势。首先,对成熟的发达经济体来说,他们如果克服DB型现收现付制财务不可持续性的困难,就需要制度转型。而向积累制转轨是有成本的,即存在着“隐性养老金债务”(IPD),它来源于国家养老金制度对退休人员和就业人员所承担的一种义务。从非积累制向积累制进行转轨将使IPD显性化。但是,这个显性化的转型成本常常是不可承受的。在一个成熟的养老金制度下,其IPD累计总量可达公共养老金年度支出的20倍~30倍,占这些国家GDP的5%~15%左右,相当于隐性债务占GDP的100%~450%。瑞典和意大利引入名义账户制就避免了巨大的转型成本的困难。其次,对前东欧一些经济转型国家来说,他们除了要克服转型成本,采用名义账户制还避免了这些国家金融市场幼稚和资本市场不成熟的困难。拉脱维亚、波兰、蒙古和吉尔吉斯坦等转型国家引入名义账户制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避免其金融市场不成熟的障碍。
     该书对名义账户制度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比较。例如,它不具有再分配的性质,但可以引入一些再分配的因素,如进行某些显性和透明的转移支付;第二个特征是它非常透明、简单、易懂,个人缴费与未来收益紧密联系起来,对劳动供给和退休决策具有正面的激励作用,个人缴费不被看成是一种税收,从而减少了劳动力市场的扭曲;第三个特征是一般来说需要一个稳定性质的基金,以应对经济和人口波动的冲击;第四个特征是名义账户制虽然将个人资源分配在不同生命周期之中,但它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筹即现收现付制的框架内进行分配;第五个特征是政治家必须要对其精心设计,否则就不能达到制度的最优设计,如名义利率如果选错了,或者寿命预期预测出现误差,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就要受到影响。
     该书认为,名义账户制虽然不是一付包治百病的良方,它的适用性不是全方位的,不是万能的,还存在着一个配套改革的问题,但是,对某些情况和背景下的许多国家来说,如对没有条件立即建立DC型完全积累制的国家来说,对三支柱比例欲进行调整的国家来说,对老龄化趋势明显并在短期内导致其财务不稳定的国家来说,对金融市场不发达的国家来说,名义账户制可以成为他们考虑的一个备选方案。
     与其他国家一样,在养老金制度向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转型过程中,中国也存在着为转型成本筹资的巨大困难,这是第一个挑战:钱从哪里来。效率问题可能是第二个挑战,由于受到金融市场的较大限制,东北三省试点中个人账户的投资收益率只有3%~4%左右,远远低于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上述这两个挑战就足以挑战做实个人账户的效率问题,并且这是中国较长时期内不得不面对的。对中国的深层启发在于,在稳态下的经济体中,从效率上看,名义账户制与做实的账户计划是一样的;但是,在其他经济状态中情况就并非如此,如果资本市场中资产收益率高于经济增长率(即人口增长率与生产增长率之和),就效率而言,做实的计划就要优于不做实的计划。目前中国资本市场不成熟,风险较大,收益率很低,做实账户的效率就显然赶不上不做实的名义账户的效率。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