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以人为本制定内外平衡的发展战略

   关于经济的发展战略,经济学家们主要有两种争论:一是平衡发展战略,主要代表人物有强调需求平衡的罗丹和纳克斯,以及强调供给平衡的刘易斯和西托夫斯基;二是不平衡发展战略,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希曼。平衡发展战略理论强调了各种经济活动的相互依赖性,不平衡发展战略理论则强调了那些把资源最大限度地诱发和动员起来的“压力”和“诱导机制”。如果从纯经济理论角度来说,这两种发展战略各有千秋,但如果我们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来看,平衡发展战略就可能是一种比较好的发展战略。由我院世经政所何帆、张斌主编的《寻找内外平衡的发展战略———未来10年的中国和全球经济》(2006年5月出版)一书,也正是从内外经济平衡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经济的发展,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往往以它所认定的发展观为指导,有什么样的发展观直接关系到它所采用的发展战略。在经济发展史上主要有三种发展观: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以社会学为基础研究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的新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在不同的发展观指导下就产生了不同的发展战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更多地关注了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在经济发展战略上过分强调了GDP或GNP的增长,其采用的发展战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偏向经济增长的不平衡的发展战略,即使关注平衡也是经济自身供给或需求的平衡。新发展观可能会采取平衡的发展战略,但其发展的目的不是刻意地为人服务,而是保证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稳定运行而对人进行了适当的关注。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全面、持续、协调的发展观,其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发展的目的和归宿,是发展的动力系统、工作系统、控制系统和检测系统,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由人本派生出来的,与此相对应的发展战略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平衡发展战略,其平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全面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2005年的贸易总额达到1.42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2005年,中国作为最具潜力的发展中国家,继续名列“外国直接投资信心指数榜”首位,从而连续四年成为世界上最具外资吸引力的国家。进出口贸易和FDI的快速增长不仅使美、欧感到不安,由此引起的贸易摩擦不断;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处于加工贸易价值链的低端,通过FDI实现技术转移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使我国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能源和原材料供应紧张,环境日益恶化,国民并没有从FDI和进出口贸易中得到太多的实惠。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已经不适合中国的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内外部经济的不平衡严重地制约了人的发展,外资企业几乎采用了追求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的一切手段,民工的权利无法得到保障,甚至饱受那些在发达国家所不允许排放的有毒化学物质的毒害;在经济内部,长期以来对进出口贸易和FDI的优惠政策使更多的资源流向了对外贸易品部门,再加上服务业改革滞后和贫富差距加大,住房、教育、医疗卫生等已成为大多数普通百姓的负担,这种发展战略把发展的目的手段化,把发展的手段目的化,使人没有摆脱对物的依赖,没有全面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内外经济平衡的发展战略还需要政治和文化方面的相关政策配合。在促进经济平衡发展的同时,还要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促进人们政治生活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要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积极倡导精神文明,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劳动人民在经济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实现内外经济的平衡、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