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卧底经济学》书评

 
 
  这标题或许会引发不愉快的记忆,因为我们经历过一个“立竿见影”的荒唐时期。但无论如何,我需要用这样的标题,来表扬这样一本通俗得要死的对21世纪初期市场生活的经济学解释。
  这本书的作者哈福德是《金融时报》的专栏作者,看样子是一位记者出身的经济学家。我确实喜欢他的文笔,幽默、通俗,而且保持了一定程度的严谨性——同时兼有这三要素的文章,你必须承认,是良好修养和新闻教化的结果。
   引发我兴趣的是这本小册子的章节安排,一共十章。从学术角度看,第一章介绍垄断现象,出手不凡,标题是“你喝咖啡,谁赚钱”。从李嘉图的地租理论切入咖啡馆位置的经济分析,正对我这类咖啡老客的口味。
  第二章是价格歧视导论,这应当是第一章主题的自然延伸,标题是“超市对你隐瞒了什么”。如果你念经济学的时候,教科书里已经没有关于“第一类”、“第二类”和“第三类”垄断的内容了,那么这一章提供了这三类定价方式的生动案例。
  第三章介绍完全竞争的市场,标题是“完全市场和真话世界”,揭示了奥地利学派关于市场过程的深刻原理——在一个不能说假话的世界里,根本不需要市场,后者只在一个不讲真话的世界里才是伟大的,用来实现一个“真话世界”——借助于各种充分竞争的机制。
  第四章和第七章是这本小册子最精彩的两章,标题分别是“城市交通”和“对价值一无所知的人”。
  第五章与“柠檬原理”有关,标题是“内幕故事”,精彩程度仅次于第四和第七章。第六章介绍资本市场的“癫痫”现象,标题是“理性的疯狂”。第八、九、十章讨论的是政治经济学议题,标题分别是“穷国为何会穷”——其实是介绍“政府失灵”问题,写得非常好,会让许多政府官员脊梁冒汗的;“啤酒、小吃、全球化”——文笔不错,但格调略嫌平凡;“中国的致富之路”——生动,却对中国社会的深层问题保持着无知。
  本世纪初生活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以及任何一座人均年收入接近或超过两万元的城市的中国人,或许都对这一段描述有同感:“人们不是傻瓜,大体上可以说,开车出行的人从驾车行为中获益。但是他们这样做时,却给周围的人造成损失——其他司机被堵在车流里;父母们不敢让小孩步行去学校;行人等得不耐烦,冒着生命危险横穿马路;因为汽车噪音,即使在闷热的夏天,办公室里的工作人员也不能打开窗户”。
  怎么办?政府开征燃油税吗?还是大幅增加养路费和公共场所每一次停车的收费?或者,把私人汽车的年检及执照收费提高数倍?抑或进行限定汽车牌照总量的拍卖?最后,我们可以想象,在技术进步到一定程度时,实施一种根据每辆汽车的里程表课税,并且根据每天每段路面的污染与拥挤状况实时调整税率的制度?
  读了第四章之后,哪怕你是经济学门外汉,你也会立即懂得:开征任何种类的一次性税费,对治理汽车污染和交通拥挤而言,都是不正确的策略。因为从私利的立场看,任何买了汽车的人,任何交付了这种一次性税费的人,都有更大的积极性把自己的汽车开到马路上去制造污染和拥挤,否则他就比不买车的人更傻。所以,正确的政策是针对每一辆汽车每一次制造的外部负效应课税,这样,就不会让那些把车停在家里的人坐立不安。
  当然,经济学家的任务是找到可以实施这一政策的机制,以及,如果有必要的话,与科学家和工程师一道,寻找或发明相应的技术。在讨论环境污染治理和医疗教育体制改革时,我们的经济学家往往忽略技术问题,这肯定与他们不愿意学习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知识有密切关系;可是,经济学家的这一偏好不应成为把“技术结构”排除在经济分析之外的正当理由。
  这样,我的话题就引到了“柠檬原理”的讨论中,即第五章的主题。任何一位曾于上世纪90年代末和本世纪最初几年走进中国任何一家医院的中国人,都会有兴趣仔细阅读这一章。尤其是以下一段基于新加坡医疗保障体制的成功经验并适当理想化的描写:
  “更详细地说,这样一套体系如何运作?……每人都应拥有医疗储蓄账户,政府应通过这一账户对贫困或慢性病患者进行补贴。……只在特定治疗方案非常昂贵时,才可获得灾难保险的赔偿,但灾险的价格是比较便宜的。……如果你到了退休年龄,而你医疗储蓄账户的钱超过了某个最低限额,那么你可以把超出部分存入自己的养老金。你临终时,可以将存款转入其他人的储蓄账户……”
  总之,书中精彩段落比比皆是。篇幅所限,只能在这里戛然而止了。剩下的,就留给你自己去品味吧。■

 
《卧底经济学》,(美)蒂姆·哈福德著,赵恒译,中信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