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财经》6月荐书


 
 
新经典

  《财富的革命》,(美)阿尔文托夫勒、海蒂托夫勒著,吴文忠、刘微译,中信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本书是托夫勒最新的作品,与其1980年的名作《第三次浪潮》一脉相承。作者认为,“美国和无数其他的国家正在向高智商的知识经济过渡,知识在财富创造过程中越来越大的重要性即将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人们无论贫富,都将生活在这种革命性的财富之中,或者受制于这种财富所带来的后果。
  这本书的叙事与托夫勒以往一致,大量使用经验性题材,并直接从经验概括出普遍主义命题,从而缺乏充分的学术性论证。为补足这一学术性论证,建议《财经》读者参照阅读德鲁克关于“知识社会”的一系列著作和临终前发表在德鲁克主页上的那些文章。同时,对于熟悉经济学理论的读者,建议阅读贝克尔和墨菲2000年发表的《社会经济学》,和博依索特的著作《知识资产》的2005年版中译本。来自这三方面的学术论证不仅支持、而且修正了托夫勒这部预言型作品的许多看法。

 

  《凯恩斯传》,(英)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著,相蓝欣、储英著,三联书店2006年5月第一版
  斯基德尔斯基以其特有的贵族方式长期研究凯恩斯,而为学术界称道。例如,这部冗长的、带有浓厚的思想史风格的凯恩斯传记,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写作,延续了30年。作者为这一中译本撰写了序言,其中提及凯恩斯对可能阻碍中国长期发展和繁荣的一些因素的真知灼见。
  此外,作者试图论证,凯恩斯的思维方式大体上是直觉的、艺术的,从而是东方式的。由于这些论证,我们相信,这篇中译本序言确实缩短了凯恩斯与中国读者的距离。最后,作者在这篇序言结尾处写道,凯恩斯相信,“文明是少数几个人的个性和意志建立起来的一种单薄、脆弱的外壳。人们只能通过巧妙地制定和不择手段地维护规则与习俗来保持文明。”而凯恩斯自己,正是那建立和保持文明的少数几个人之一。

知识与情趣

  《博弈论与经济模型》,(美)戴维克雷普斯著,邓方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5月第一版
  这本小册子是学习博弈论的必读文献,英文初版于1990年,作者是斯坦福大学教授,博弈论新一代领军人物之一。在只运用最基本的代数算式的前提下,全书勾勒性地介绍了非合作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和框架。作者对博弈论成功之处的总结和对不足之处的剖析,是本书最为人称道的部分。
  作者认为,博弈论在经济学中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它提供了模拟和分析动态性竞争互动的技术手段”。而博弈论的缺陷,在于它需要极为准确地说明参与者所采取的策略,但现实中常常难以做到;博弈均衡过多,以致无从选择;几乎完全没有说明参与者将如何选择策略,也无法说明博弈规则的形成与改变。

  《中华文明史》,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不同于通常的文明史,这部四卷本文明史开篇概括中华文明的精神要素——阴阳观念、人文精神、崇德尚群、中和之境、整体思维,然后才叙述由地理的和社会的诸要素决定的文明演化。在叙述结构上,接应着晚近西方史学界提倡的“去中心化”方式,强调中华文明的杂多性质和走向文明的不同道路。
  主编们指出,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有两个方面值得特别注意,首先是民族的融合,其次是外来文化的吸收。所以,与其余三大古代文明相比,中华文明表现出独特的连续性,同时,也就表现为“多元的传统”。

  《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美)托马斯弗里德曼著,何帆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作者将全球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的融合,“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网络的普及,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社会分工。在作者看来,这一波全球化正在抹平一切疆界,这就是所谓“世界是平的”的由来。作者列举了十股造成世界平坦化的重要力量,其中就包括中国加入WTO。未来30年内,世界将从“卖给中国”变成“中国制造”,再到“中国设计”,甚至“中国所梦想出来”。
  托马斯弗里德曼是《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曾三次赢得普利策奖,被公认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新闻工作者。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