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财经》杂志9月荐书


 
◇ 新经典

《知识分子的鸦片》,雷蒙阿隆著,吕一民、顾杭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作者是在法国与萨特齐名而立场相对立的政治思想家,本书是20世纪政治思想的经典名著。
  本书对法国许多知识分子为何迷恋“左翼政党的意识形态”,对斯大林主义不予抵制,反而支持的现象进行了文化思想上的剖析。作者认为,法国知识分子对宪政民主制度没有信心,他们在还没有享受到科学技术文明的成果之前,就已经否定科技文明;他们虽然爱好自由,但精神上反对美国,视美国代表了科技文明的势力。他们为了摆脱“鸦片式”的意识形态,宁愿要怀疑主义及其与之相伴的冷漠,也不要乌托邦和号称能救赎的先知。
  
《原则问题》,罗纳德德沃金著,张国清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这是一部法学著作,涉及议题很广,有关于政治哲学和法理学基本理论的探讨,比如什么是自由主义?为什么我们仍然需要自由主义?我们是否应当对法律和道德持怀疑态度?也有对一些具体政治问题的讨论,比如在就业和大学入学资格方面给予黑人优先权是否公平?违反法律可能是正确的吗?查禁黄色影片是野蛮的吗?等等。
  作者罗纳德德沃金,是一位坚持以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为指导的法理学家。经济分析法学的代表人物、德沃金的论敌理查德波斯纳曾讽刺他为“校园道德家”。但是,德沃金式的警告会让许多人心中一凛:“假如我们对原则如此漠不关心,以至于每当政策适合于我们的意愿时我们便给政策涂脂抹粉,那么我们既欺骗了原则,也消解了原则的权威。”


◇ 知识与情趣

《胡适杂忆》,唐德刚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这本书原本是唐德刚先生在撰录《胡适口述自传》之余,打算自写的一篇“短序”。不料下笔千里,结果“头”大不掉,不能印在书前,序文成了专书,独立出版。
  胡适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人物,关于他的研究著作和传记可谓汗牛充栋,但《胡适杂忆》一定是最特别、最鲜活的一本。在“小同乡”唐德刚的笔下,晚年胡适就是一个通达、乐观的老顽固。他不为尊者讳,指出胡适虽做过驻美大使,但他没有政治家的气魄和手腕,也没有政论家的眼光;虽是学术大师,但做学问杂而不精。他指出,胡适是一个“背负着孔孟人本主义大包袱的、天生的、入世的实验主义者”。正是他的个性、学养,再加上时代机遇,成就了这样一位重要人物。
  唐先生的著作读起来通常是又过瘾,又有启发,这本也不例外。
  
《时间的玫瑰》,北岛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今年年初,我们曾推荐过北岛的散文集《失败之书》,认为那是2004年最杰出的汉语散文集。时隔半年,又看到北岛的新书《时间的玫瑰》。与前者不同的是,这本散文集很少涉及作者的生活,主要着力于介绍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及其诗歌。
  文风仍然是作者特有的准确、清晰,对诗人的介绍。对诗作的翻译和细读也十分精妙,尤其是一些远未被中国读者熟知的诗人,比如特拉克尔、策兰、艾基等。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细读诗歌的时候,列举出许多不尽如人意的中译版本,指出中国诗歌翻译界状况堪忧。
  诗歌的翻译一向是个难题。诗人弗罗斯特曾说,诗歌就是翻译中失去的东西。诚如此说,则翻译诗歌就是为不可为之事。好的翻译既忠于原作,又是再创作,而坏的翻译则破坏了原有的“诗味”——这一点,近年已经见得太多了。
  
《决策就是拍脑袋》,马浩著,中信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

  这是北京大学管理学教授马浩的随笔集。和一些正襟危坐的理论著作不同,这本书更像杂文,有人评说这本书写得很“怪”。作者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分析了一些管理学方面的道理,晓畅易懂,也带来若干启示。
  比如本书的同名文章,《决策就是拍脑袋》。“拍脑袋”被用来形容那些瞎指挥和不负责任的领导,如今人们呼吁不要“拍脑袋”,要“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但作者认为,“拍脑袋”可以被理解为思考、判断,一些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决策,比如企业经营战略和发展方向,无论怎么化,都要靠企业家来“拍脑袋”;而制度和决策体系只能提供有限的信息。问题的关键在于,决策的结果应该对决策者本人有约束性,这样,“拍脑袋”行为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都会降低。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