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财经》10月荐书


新经典

《地中海考古——史前史和古代史》,费尔南布罗代尔著,蒋明炜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
  这部书是布罗代尔于1968年间撰写的。当时,“红色风暴”席卷法国,史前史的研究也因考古技术与考古思想的革命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说,布罗代尔欣然提笔,一气呵成。不过,书始终未能如期出版。1985年,布罗代尔辞世。1998年,书稿由法利奥出版社出版。同时,两位学术编辑根据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考古发现,对布罗代尔的一些“过时”看法提出了补充。
  这样,2005年9月,当我们读到这部作品时,通过布罗代尔的深邃目光,依稀看到的是史前人类生活的壮丽画卷——地中海丝毫不亚于美索不达米亚、恒河和黄河;在那片土地上,在我们现代智人之前,尼安德特人带着萌芽初发的死亡意识、宗教信仰、语言和艺术,崛起并突然消亡,给我们留下的,是无尽的浩叹与感伤。

知识与情趣
《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杜润生著,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历史最让人惊心动魄之处,不在于其不凡,而在于其平凡。
  作为中国最资深的农村问题专家,一系列农村、农业重大决策的参与者与执行者,作者“平凡”地向我们展示了他亲身见证的历史。从土地改革到合作化,从人民公社到联产承包,其间或有作者人生的大起大落,一路读来,竟是波澜不惊。但半个多世纪来对中国影响至深的各项“三农”政策,在作者所行、所言、所思的“纪实”之中,渐渐地不再面目模糊,而是呈现出栩栩如生的清晰图景。盖言之,作者提供的,无疑是极重要的史料。要了解过去的“三农”问题,要理解现在和未来的“三农”政策,此书断不可不读。

《历史理性的重建》,何兆武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文化大革命”后期的那一代人,白天躲在车间角落里读何兆武先生翻译的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晚间秘密聚会辩论“中国向何处去”。而今,这一代人在人生行旅的中途,见到这位慈祥长者在这本文集的后记里发出如许感叹:“自己是属于报废了的那一代中的一员,暮年观道,日增惶惑;青年时代的理想和向往早已黯然消逝,而晚年的感触和断想却又往往惶惑犹豫、不敢自保。看来自己浮生一世,不过是无端地陷入一场思想上无穷无尽、而又永远不可能得到最后定论的追求罢了。”一语道破一代人的颠沛流离,一代人在当代中国的尴尬境地和对自身的莫名忧愁,平添了多少厚重的感觉,多少深沉的秋意,多少难言的悲凉!

《里面的故事》,朱正琳著,三联书店2005年8月第一版
  “里面”指的是文革中的监狱,但作者的写作意图并非是反思历史或反思那个时代,而是有意识地把笔对准了“个体”,从作者个人和他所见所闻的人生境遇,说明荒谬的历史也不可抹煞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冤狱生活常常被描写成非人的生活,但本书恰恰想强调的是,监狱生活也是人的一种生活,不能把它等同于死亡或者冷冻状态;“里面”同样会有因善和美而生出的感动,因恶和丑而引起的激愤。坐牢的不幸人人皆知,但幸运的体验却极为难得。朱正琳最深的感受是,“精神生活是有的”。一个失去了行动自由的人何来精神生活?“自由只有在感觉到不自由时才凸显出来,一进去自由就现身,一出来自由又似乎隐形了。”在这样的悖论中,在全无矫情的散淡幽默中,让我们看到了精神的来由与出路。

《通过孔子而思》,郝大维、安乐哲著,何金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作者是两位西方汉学家,其名早已耳熟于当代中国学者群内。在“译者后记”里,我们得以知道原作者们倡导的“co-creativity”精神——这一语词意味着在两个原创文化的共生演化中创造新的文明。新的文化叙事有两个焦点——通过孔子而思和通过柏拉图而思,他们的视域伸展成一个“椭圆”。这是一种很新奇的叙事方式。而且,作者们的叙事与中国人的思考有其相通之处,那就是第16页出现的文字:“如果说当代比较哲学活动中有可用作切实接近孔子思想的哲学概念和学说的最佳资源的话,那必定是与皮尔士、詹姆士、杜威和米德的研究相关的实用主义哲学,进一步扩展到诸如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因为,中国和西方的文化语境中都有许多声音指出了实用主义与过程哲学以及二者与古典中国哲学的相似性。”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