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驰骋于学院、智库与商场的经济散文大师

伦敦「金融时报」的三个经济专栏作家,包括老牌的绅士Samuel Brittan、犀利异常的Martin Wolf,以及本书的作者John Kay,都是撰写议论文章的顶级好手。

 

议论文章讲究的无非是内容与风格。而Kay的风格则相当接近「经济散文」的境界,透过精湛的写作技巧,无论是错综复杂的经济现实,或者千回百转的经济理路,都可以从容道来。而且取材广泛,经济、商业、心理、历史、社会文化,甚至生物学都冶为一炉,也因此更加耐看。

 

事实上,「经济学人」杂志已把他跟美国的克鲁曼(P. Krugman),并列为当今全球最杰出的两大财经专栏作家呢。但近来由于克鲁曼的文章多集中在批判小布什总统,火气太大以致失去了韵味,目前反倒是Kay的表现较为突出。

 

除了本身丰厚的学院经济素养之外(曾受教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J. Mirrlees门下,自己后来也取得牛津大学教席),Kay也在1970年代初期,和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桂冠、大名鼎鼎的米德(J. Meade, 共同创建了一家专事财税问题研究的智库(Institute for Fiscal Studies)。该智库以严谨的研究知名,在Kay的悉心主持下,不仅引导了相关公共政策的讨论,也深受决策人士和媒体记者的尊敬与畏惧。(台湾也迫切需要这种优质智库!)

 

更难能可贵的是,Kay后来也自组一家国际金融投资顾问公司(London Economics, 1986),如今这家投顾公司的营运范围已涵盖全球三大洲,分支机构遍布60个国家。

 

可以说,是这些学院养成、智库参与和商业经验,加上个人条件,共同造就了Kay这么一位非凡的财经专栏作家,以及铺陈了“市场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Markets “这本书。(当然,也不能忽略另外两本着作,1996年的「企业经济学」和2004年的Everlasting Light Bulbs

 

“市场的真相”一书算是厚重,但其实环绕在一个主轴上面:探讨「大一经济学」(主要从完全竞争市场等基本假设出发)跟经济现实的真正距离(或真相)。一言以蔽之,理解市场的本质与运作不能脱离社会脉络(social context)。

 

社会脉络包括两个层次,其一,市场有其优越或细腻之处,但必须在充分考虑包括文化、历史传统,以及法律规范等因素下才得以发挥。而且,这些因素往往会随着环境变迁而演进,所以难以移植或复制。这也意味着,单单强调市场机能或迷信大口号的经济改革,尤其是准备不足与「限期完成」特定目标的「伟大指令」,往往成为国家灾难或纷争的来源;其次,现代经济社会的特点主要包括有:复杂的信息问题(如信息不对称),以及相当需要「风险交易/转移市场」(却往往付之阙如)等,这些都有赖许多的在地规范、习惯,甚至网络关系,来加以弥补或克服。

 

就经济思潮的位置而言,由于Kay屡屡提及市场的自发秩序(spontaneous order),似乎带有浓厚的海耶克腔调(奥地利学派),但他更认为,市场不应该像宗教一样,毫无保留的被供奉(一如书中不时暗讽的芝加哥学派主张),这点倒是有些神似「全球化的不满者」(discontent)之一,史蒂葛立兹(J. Stiglitz)了。

 

此外,Kay也强调了「利害关系人价值」(stakeholder value),凸显企业员工、供货商与顾客的重要性;对流行于1990年代的新经济、知识经济与企业监理等热门议题,Kay在本书中也提出许多第一手且发人深省的观察。

 

就目的与企图来说,这本书并不算新颖,但在「细节」编织或「段落」思考,则屡见功力。而配合着Kay从「产业组织」的理论专长出发、公共政策导向的智库思维,并穿插企业实务的「现场」经验,乃构成了此书的最大特点:内容丰富、视野辽阔。尤其是在阐释现代经济社会中,个人、企业与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时,体会特别深刻。举个例子来说,Kay以一种远比经济学教科书来得巧妙的说法区分了「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折服之余,不敢独享:

 

「人们或地域自有其存在的权利与价值,亦即这些权利与价值独立于其经济功能而存在,至于企业则完全因为经济功能而存在。所以人们或国家「必须」从事他们自己最擅长的工作,尽管他们做这些工作的绩效未必会比其它人或国家来得好;而企业则「只能」从事他们比其它企业要做得好的业务。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把「比较优势」用在个人与国家身上,而把「绝对优势」用以描述企业竞争的根本原因。」

 

其它尚包括:企业与国家生产力来源的对比(瑞士的专业化与美国的创新模式),以及协调(coordination)与合作(cooperation)问题的起源等精彩论述。

 

当然,书末所高举的「经济政策的架构与前提」,颇值得所有关心(忧心)台湾公共政策品质的人来翻阅。 

 

                                                    /2005/10/10于东京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