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见微知著”有章法

“见微知著”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意思是说看到事物的苗头,就能预知事物未来发展的趋势。明代传世智书《经世奇谋》中说:事物还未显露出来,它的细微迹象却已露出;愚昧无知的人对它熟视无睹,比如烟窗安装不当,将招来火灾,而燕雀却怡然自得,不知大祸将临头。圣贤的人做的很好,看到迹象就知道事物的结果,当彼处昏暗时能在此处躲避;当机遇到来时能自觉加以运用。可以看出,“见微知著”是一个很高的本领,但从“微”中真正看出未来不确定的“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一叶知秋”这么直白的情况不多。
见到了“微”,如何晓得“著”,涉及到洞察力等软性因素,暂且不论。这里先考虑“微”与“著”的关系,即,由“微”如何发展到“著”。这个问题是“见微知著”的基础,可以供理论研究者探讨,也可以供希望在实践中“见微知著”的人们思索。
“微”与“著”的关系,换成经济学术语,就是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的关系。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托马斯.C.谢林教授的《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实践经验的分析以及理论的归纳,值得一读。
这本书的主题是关于个体动机、行为(或微观动机)与所带来的总体结果(或宏观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仅探讨了个体行为所导致的令人惊奇的宏观结果,也讨论宏观结果中所蕴含的个体动机或行为,以及是否可能从观察到的宏观行为中推论出微观动机——对“微”与“著”的关系进行了一个全面系统的经济学阐释。
本书的写作风格很人性化,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论文,类似于经济学散文的形式,都是从一些生活中的日常现象(或者我们注意,或者我们不注意)入手,来对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的某方面关系进行分析。第一章是一个谢林教授亲身经历的事情,他应邀去作报告,800名听众紧密地集中在从第13排到接近后墙的座位上,而这并不是主办方的安排。特殊的坐法、有趣的偏好,作者进行了几种推测。比如可能每个人都偏好于挤在最靠后的20多排座位,而把前几排座位空出来;或者每个人都喜欢坐在其他人的后面——不是大厅的后面,而仅仅是别人的后面(可能他们想在会议结束之后快速退场);或者每个人都想与其他人坐在一起,而最先到达少数人恰好坐在靠后的位子上,后来的人将聚集在他们的周围,直到人群到后墙。需要说明的是,似乎絮絮叨叨的生活琐事,并不是告诉我们如何进行听众席管理,或者如何推断人们的住址选择能力、群体行为,或者停车行为的。作者在这里关注的是,“微”与“著”的关系,即某些社会群体的个人的行为特征与群体特征之间的关系。
对于“微”与“著”关系的理论阐析方面,谢林教授引用了多种理论,“自我证实的均衡”、“临界质量”、“次品”、“加速原理”等。利用这些原理,谢林教授用几章的篇幅分析了“微”与“著”各种类型的相关问题,包括人们在衣食住行等行为活动中如何受离散变量如种族、肤色、性别或语言的影响,如何受连续变量如年龄、收入、技艺水平等的影响,以及如何受将来可能出现的变量如性别选择的影响。
洋洋洒洒,琐琐碎碎,作者终于在最后一章建立了所有“微”与“著”关系的正规理论——多人“囚徒困境模型”(MPD)。在这个模型中,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二元选择,而且选择的收益都一样;同时,不管其他人选择什么,每个人都有他自己偏好的选择;不管一个人选择什么,如果其他人中选择不受偏好的人越多,他的景况就会更好。最后,存在某个规模的联盟,从而使其中的成员通过选择不受偏好的选择来改善他们自己的景况。我们知道,囚徒困境的重要特征是,如果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最优策略选择,最后的结果将是非合作性的占劣均衡,即劣于每个人都选择非最优策略时的合作结果。但是后者并不是一个稳定均衡,而前者的占劣均衡却是一个稳定均衡。所以为了维持囚徒困境博弈中的非稳定均衡,常常需要一定的强制性协议或外部力量的存在。根据行为人选择不同策略时的收益函数与选择偏好策略人数的关系,可以得到不同类型的均衡效果,甚至可以得到多个均衡,包括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均衡。
为了解释“微”与“著”的关系,作者可谓费尽心思,既要做到生动有趣(引用了大量的生活实例),又要达到一定的高度(理论阐释)。
这本书有些不足之处,最为明显的是,学术性色彩不是很浓,不仅引文较少,而且论证和模型也多为叙述性的,很多推理过程和结论只是一概而论,未能详细说明。当然,较少的学术色彩,可以使本书拥有更多的读者。
在“见微知著”之前,了解“微”与“著”的关系是大有裨益的。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