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2003:我关注了什么?

    刚刚在上海结束的中国经济学第三届年会开幕式上,作为主题演讲的开场白,我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以为,教授们眼下还要以读书为主。第二天我就听说,“教授读书”成了会议期间被人议论最多的字眼之一。在会议闭幕式的演讲中,林毅夫教授又提到了我的这句话,但又加上了一句,要读书,但不要“尽信书”,要有独立的理论思考。凭心而论,在我们这个经济和社会活动在空前增长的时期,今天愿意认真读书的经济学人,大多数肯定是那些希望不随随便便对中国的经济问题发表“观点”的人。如果可以肯定这个,那么,读书的动机自然就不太会是为了去照搬别人的理论,而更多的是为了开拓思想的空间,从而知道自己如何独立地来“解释世界”。
    有意思的是,中国经济学年会已经吸引了中国境内的很多出版商的关注。与前两届年会的情况类似,今年的年会上也有数家出版商在会议现场展示它们的经济学出版物。尤其是经济学的教科书格外引人注目。提起经济学的教科书,不能不提北京的梁晶工作室推出的翻译版经济学教科书系列。这些教科书已为国内读者所熟悉,他们2003年组织翻译出版的《时间序列经济学》相当不错,值得经常阅读。
    就初级版教科书来讲,我手头在教学中参考的还有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的《宏观经济学》(原第8版,中文版2003年4月第1版)。这是已去世的MIT著名宏观经济学家多恩布什和费希尔的作品,早先的英文版本在国内早已被我们作为教材使用了。当然,现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一职的曼昆教授所著的《经济学原理》更为得崇,但以我之见,作为初级读物,它更适合的阅读对象在中国似乎应该是数以千万计的中学生。
    以我个人的注意力所及,在2003年出版的种类繁多的初等经济学教科书中间(我把它称为经济学教科书的低端市场),我比较喜欢的还是人民邮电出版社(据说它致力于低端市场的开拓)今年陆续推出的三部经济学原理读物,它们分别是帕金所著的《经济学》(中文版,2003年1月第1版)、席勒所著的《当代经济学》(中文版,2003年6月第1版)以及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合著的第17版《经济学》(中文版,2003年12月第1版)。早在1994年,我在美国就被出版商赠送过一本帕金的初级教科书《经济学》(英文版),回到国内教授经济学基础课时,我参考过这本书的很多内容。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一是因为书中添加了作者对十几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就“为什么走上了研究经济学这个职业?”问题进行的面对面的访谈,很有感染力,更重要的还是,作者对经济学的教科书应该是什么样子有一个非常到位的理解。我至今还是非常喜欢他在组织经济学原理的这些庞杂的内容上所构造和使用的那个结构。
    另外,当“高级微观经济学”使用数个格外抽象的集合学“公理”来说明“无差异曲线”的正常形状时,帕金对“无差异曲线”等高深概念给出了巧妙而不失逻辑美的另类解释。这是初等教科书中不多见的方式。长期教学的经验告诉我,初等水平的经济学教科书是要用别致的方式和简单的语言来讲解那些非常严谨和相当高深的概念与理论,如效用函数(无差异曲线)、生产函数或边际报酬递减定律等等;而高级水平的经济学则正好相反,它无非是要用非常严密和相当复杂的语言(和工具)来讲解那些浅显的原理和大量的“常识”。例如,初级的微观经济学教科书用很多故事和事例来“说明”效用函数或无差异曲线的分析方法的含义;但高级微观经济学教科书则要用复杂和高深的数学来证明效用函数的存在和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为什么凸向了“原点”。
    上面我提到的席勒的《当代经济学》,与帕金的《经济学》虽有基本原理的相似,但前者鲜明地把经济学的概念和分析工具用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当今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府公共政策。与帕金的《经济学》重在巧妙地解释“原理”不同的是,席勒的《当代经济学》几乎可以视为以政策分析为导向的初等经济学教科书,它与帕金的《经济学》偏重于概念和理论的视角形成了互补的关系。若将两本教材对照起来阅读和使用,颇为精彩。
    同名为《经济学》,当代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教授(MIT荣誉退休教授)和他的学生诺德豪斯教授(耶鲁大学)的作品始终是充满着顽强的精神和活力的。作为与时俱进、经久不衰长达半个世纪的巨著《经济学》的第17版,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沿循了用思想、历史和幽默传播经济科学的理念,使得该书始终在初级经济学教科书的市场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与前面两本初级经济学教科书相比,萨式的《经济学》几乎就是一本百科全书。不仅如此,该书在理论和政策分析之间更加突出的是丰富的历史和思想。书中援引的著名经济学家奥肯的一句话“讲一个好的故事胜过100个方程”其实正是对他们自己的这部经济学教科书所遵循的传播理念的最好写照。作为对信息经济有非凡理解的著名经济学家,诺德豪斯教授在第17版中对他所说的“经济新纪元”的诸多有趣的现象进行了解惑式的分析,非常精彩。例如,人们总是感到困惑的是,为什么研究发现计算机对生产率的提高所做的贡献比我们想象的要小得多。诺德豪斯教授在去年与我在上海见面时就说过,计算机的发明毫无疑问大大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但也许要比轮子和蒸汽机当年的贡献小得多。这完全是可能的。看起来,常识和想象力同等重要。
在经济学教科书高端市场方面,2003年的翻译作品还是相当有份量的。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这几年瞄准高端经济学教科书市场,翻译出版了大量经济学的高级教材,引起了圈内人的瞩目。我手头备用的就有2003年先后出版的罗默的《高级宏观经济学》以及马丁的《高级产业经济学》。我自己根据多年的教学而负责编写的《高级微观经济学》也是在2003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我正在对这个版本做进一步的修订,希望明年新的版本能更适应中国的研究生水平的教育。多年教授高级微观经济学的经验表明,对于中国的研究生,清晰地定义和推导出每一个他们在初级教科书中熟悉的概念和命题至关重要。同时,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和结构的框架来帮助掌握微观经济学的数理体系和相应的数学应用是一个可以显著改善授课效果的重要技巧。
    在中国出版的经济研究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不胜枚举。我自己可能只关注了极少数在我的兴趣范围内的作品。首先,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的“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2003年推出的几部实证研究中国经济学的著作,应该是这几年经济学出版物中为数不多的比较学术的理论作品。这当中有刘小玄的《中国转轨过程中的产权与市场》、蔡日方的《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以及我自己的《中国的工业改革与经济增长:问题与解释》。另外,梁晶工作室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钱颖一的《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2003年8月第1版)也是较为严谨的经济学著作,得到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的推荐,我自己还专门为该书写了书评(见2003年9月《书评增刊》第3期)。
    小品或随笔类的作品一直是中国经济学出版物中最具人气的一族,除了我自己2003年初在上海三联书店重版的《书里书外的经济学》之外,上海三联书店还于2003年5月出版了盛洪的随笔《治大国若烹小鲜》。这是很值得阅读的一本书。读盛洪的文字就如听他的讲话,能感觉到他的京腔、大气、豪放与敏锐。他在写作时把北京话的韵味运用得非常到位,而且他的文字总有他的性格在其中。还有,上海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的韦森教授的《经济学如诗》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它思辨、执着和优美,有着常人一般无法接近的视野和境界。
    新制度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已过了第10个年头。虽然数年前对新制度经济学的那种“制度情结”在平常化,但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现代制度经济学(上下册)》(盛洪主编,2003年5月第1版)仍是值得推荐阅读和收藏的文集,它借助于海内外经济学家的代表性论文全景式地记录了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发展阶段和主要的贡献,尤其是在下册还收入了中国经济学家的代表性工作。盛洪为这本书撰写了两篇前言,其中“走向新政治经济学”那一篇写得很精彩。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