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微观金融学及其数学基础》后记

P>最早对金融(学)产生兴趣在1996 年年底,那时候真不知道该看什么样的书,看过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投资学、财务学,甚至认真研究过技术分析。很多初学者可以感同身受地想象出那种混乱。第一次触摸到现代金融的脉络,是通过对期权定价理论的学习。那是在1997 年6 月,距离Merton 和Scholes 获得诺贝尔奖尚有5 个月左右的时间。期权理论所呈现出的复杂数学外形和广泛的实际应用,让人本能地感觉到它是现代金融(学)的核心和主流。进一步的学习证实了这一点,我的硕士论文就用来整理和理解整个期权定价理论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应用。现在回头看写过的东西不值一晒,但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了解到资产价格应当具有的随机运动的形式,无套利均衡和等鞅测度之间的联系,连续交易对于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重要性等等。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基本上完整地学习了整个现代金融经济学理论。在此过程中,微观金融学学科的性质以及它同宏观方面的联系和金融实践方面的联系也逐渐明确起来。
但是其实在一开始的时候,我就沮丧地发现:自己所具备的数学基础和经济学基础是多么的薄弱;而需要学习的内容又是多么的艰深和广博1。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我绝望的发现这是一个已经非常成熟的领域,进一步的理论创新(对于我们这样的研究者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别忘了,这个领域吸引了迄今为止最多的智慧和资本投入。让人更加绝望的是:明明知道如此,我还是无可救药的沉溺于其中。对我们来说,它实在太美丽、太有威力了,让人无法抗拒。注定要经历长达6 年的这样一个真正的“痛并快乐着”的过程。所有的努力都投入到了数学和金融经济学(我称它为微观金融学)的学习和研究中去了,其中的乐趣与艰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实际上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本6 年的读书笔记,有些材料不加修饰地直接来自原始文献。它是一种用我自己的结构化方法,呈现出来的现代主流金融经济学(微观金融学)的基础思想和方法,以及告诉初学者现代数学是如何融合到金融分析中的。对于熟悉文献的研究者来说,它不会有什么帮助。其实作者所做的,不过是读了并读懂了一些书, 并用一种教学上容易实现的方式表述出来。其实即便是马尔萨斯(Malthus,T.R.1766-1834),马克思也有一个公正的评价——“他确实读了一些书”,这就足够了。

这本书与其说写给读者看,不如说给我自己看,就算是对这几年痛并快乐着的过程的一个回顾总结和一点点体会。总的说来,都是些基础性的工作,可能由于“技术性”太强,国内很少有人甚至是尝试一下系统地做这项工作。
强调一下,我做的工作是读书笔记型的,目的在于帮助读者读更多的书和读哪些书,当大家都津津有味的去啃那些参考书目和原始文献的时候,它就可以退出了,静静的也是喜悦的注视着金融科技新时代在中国的到来。它是在几百种原始文献中辗转反侧的结果,后续的研究者大可省掉这其中的艰辛(和乐趣)2。它们基本上提供了到20 世纪90 年代早期,一个严肃的金融学研究者所应当掌握的现代金融理论,以及理论研究所需的工具和方法。但是其中诸如不完备市场、交易成本、美式期权、利率期限结构、不对称信息、公司治理中的委托代理,没有生产等等重要问题还没有展开,但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准备和线索去胜任任何对金融学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另一角度来看,前进的方向也不外是这几个方面,非完全对冲、利率产品、随机波动率、奇异期权、跳跃过程和结构化产品,可能还要加上动态交易和风险管理这些基于上述部件的应用层次上的技术性细化工作。
我们还在咀嚼着那些老得不能够再老的均方分析方法,我们还要在现代金融学的门槛外徘徊多久?危险正在逐渐逼近!当许多研究者正在兴致勃勃的用制度方法研究中国问题的特殊性时,我们离主流经济学,特别是金融经济学的距离渐去渐远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加上应用成效甚微,经济学家们开的处方时坏,可有可无的干预经济运行。长此以往,国际分工又将把我们推向金融研究和实践的附庸地位和不发达阶段。金融科学在西方由“火箭科学家”把持,并同产业建立了后续动力强大的良性循环机制,正在快速进入高科技大发展的新时代,而我们又将象上个世纪70 年代末看到西方先进家用电器产品那样,瞠目结舌的看着那些金融技术和产品。不同的是:这次我们也许再也没有机会追上了。
1 我记得我们几个“同好者”曾经比试过阅读几大金融学基础著作,看到第几页会懵掉。象Duffie 的书,第一次接触在10 页内一定会懵掉。
2 这其实也是它的另一个目标:引导读者读更多的文献,这使得它看起来又象是一本阅读指南。
问题仍然是没有下苦功,没有耐力和没有好的方法。作为一个初级研究者,我身深知道缺陷所在:一开始我们都想学习金融工程这些“尖端”和“时尚”的应用学科,但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才真正发现它的核心其实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这样又去学习金融经济学(微观金融学),而要学微观金融学又得去学习金融数学,进而发现和彻底理解理论和实践逐渐的密切联系和良性循环关系。但愿从此严肃主流金融学的研究蔚然成风。
希望通过这本“小册子”可以帮得到那些和我遇到同样困难和同样在努力的人们:快速渡过金融学和金融数学的基础理论障碍。这样金融工程就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成了活生生的应用和富有激情的创造。我们应当构筑一个基础,一个后人可以拾级而上的阶梯,这项工作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就金融学和金融实践发展的现状来看,也是紧迫的。
尽管愿望也许是好的,但由于编者的非专业性质所知浅薄,更何况文献浩如烟海,必定挂一漏万。本书肯定存在着许多不足和差错,请读者随时指出,我在这里先表示由衷心的感谢。所有意见和建议请寄往:
fingineer@163.net。补丁将用PDF 文件格式在我的网站(http://www.fingineer.net)上发布(别忘了,我们置身于网络时代),并在新版时一并改正。
感谢我的老师陈文灿教授、尹伯成教授、俞忠英教授和姜波克教授。尽管我仅仅只是他们帮助和教诲过的众多学生中的一个,但是是他们引领我来到这个领域,给予我机会和指引。感谢陈观烈先生的悉心指导和教诲和给予我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关怀、帮助和支持。非常感谢李贤平教授给予的专业指导,如果不是他的前期工作,我们不可能会接触到这么多的专业文献和书籍。衷心感谢复旦大学外文中心书库的几任管理员和其
他工作人员,他们是张来柱、陈正萍、乐敏、郁志一、王之和徐小正。
感谢陈光熠、陈志明、杨长江、金晓斌、陆铭、张锋、陆贤、陈钊、朱叶、钱斌、孙健、潘立宾、阎翊、聂叶、李小鹏、周兆生、张涌、鲜艳、高伟、袁明照、高保中、刁羽和其他给予我支持、鼓励和帮助的人们。感谢李贤平老师、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我的许多文献都来自那里出色的引进工作。
特别感谢陆贤、贾建红、田家梅、俞敏,对你们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感谢那些给<金融工程师>网站以关注和支持的朋友,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素未谋面甚至远隔万里,你们的批评、督促和建议,是我努力坚持做而不辍的重要动力源泉。感谢父亲、母亲和兄长对我的一贯支持和爱护,我的努力原本就是为了他们。
生命中6 年最好的光阴就这样溜走了,看看周围的同学和同事们大多成果卓著,而我只得一二心得,颇为汗颜,但资质鲁钝却也无可奈何。但还是不禁想问问自己的得失,答案仍然是那句话——在这最宝贵的年轻时光中,我们做过一些事、追求过一些梦想,也许还爱过一些人。这就足够了,我们无愧于自己的青春时光,最重要的是:我们在不断的成长。
始终记得一个人独自坐在文科外文阅览室,清晨的阳光穿过树林和窗户,洒在面前的书上和我脸上的那种宁静和淡淡的喜悦。但这仅仅是我们所为之奋斗的事业的开始。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