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走向大众的经济学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经济学也从学者的象牙之塔走向大众。那些在改革之初获得成功的企业家,那些想造福一方的地方官,甚至那些在股市、邮市、房市等各处寻求致富的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注意起过去他们陌生的一个领域——经济学。正是这种潮流带动了经济学著作出版的黄金时代。

经济学走向大众是从经济学教科书开始的。教科书是一门学科全面而系统的总结,是进入一个学科的“捷径”。一些大专家以能写出具有影响力的教科书为荣,莘莘学子也是通过教科书进入科学殿堂的。

所以,教科书是出版界永远的常青树。自从1997年梁晶工作室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共同推出“经济科学译丛”而走红以来,教科书始终是经济学出版的热点。2000年又有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第二版(人大出版社)、坎贝尔·麦克康耐尔的《经济学:原理、问题和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和台湾学者高希均、林祖嘉的《经济学的世界》(三联书店)出版。这些教科书大同小异,但不同的写法与风格适用于不同的读者。斯蒂格利茨曾担任过克林顿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任和世界银行副行长,不仅在理论上是高手,而且对当前经济和政策有深入的理解。他的教科书把理论与现实溶在一起,读来引人入胜。高希钧不仅是经济学家也是文章高手。他的教科书寓教于乐,读来兴趣盎然,不知不觉地让你进入了状态。麦克康耐尔是职业教授,他的书倒有点真正作为教本所用的意思。

经济学实际上包括了众多的学科。教科书也包括了不同的领域。

在众多这类教科书中有两本尤其值得关注。一本是美国经济学家哈维·罗森的《财政学》(人大出版社),另一本是美国经济学家兹维·博迪和罗纳特·莫顿的《金融学》(人大出版社)。这两书都是这两个领域的权威教科书之作。罗森在美国是与克林顿政府财政部长萨默斯齐名的经济学与财政学大师。他的这本书第一版于1985年问世,我国出的是该书第四版。在这本书之前,财政学的权威教科书是罗森的老师罗斯格雷夫的《财政理论与实践》。罗森的书被认为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很快被广泛采用,它总结了近30年财政学的重要进展。

《金融学》的作者之一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莫顿。名师所写的教科书确有其不同凡响之处。金融理论内容相当高深,数学分析也不少。

但在大师手下,这些理论变得容易亲近了。

大师们把经济学推向大众绝不仅仅是写教科书。教科书毕竟与学生的关系更大一些。公众所需要的还是更充满趣味性的普及读物。国外这类书相当多,也相当有市场,许多大师都把写这类书作为自己当仁不让的职责。当前写这类书的大师级人物当数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了。此人出言不凡,常有惊人之见解。1997年亚洲金融风波早在1994年就被他预见到了。这种风格亦体现在他的通俗读物中。去年国内出版了他的《兜售繁荣》(四川人民出版社)和《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人大出版社)曾引起一阵“克氏热”。近来又推出了他的《预期消退的年代》(中国经济出版社)和《流行的国际主义》(人大出版社)。前一本书最早出版于1990年,至今的最新版本仍是亚马逊书店的五星级畅销书。尽管他对美国经济的悲观预期已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但许多精辟的分析并未过时。后者是一本文集,包括他的一些文章及演讲。但贯彻的一致思想是主张开放,反对一切形式的保护主义。也许他的一些观点尚可商榷,但他对国际上流行的“国际竞争力”

提法及按这一标准对各国排队的抨击一定对我们有许多启迪。这类书读起来相当轻松,但仔细回想,道理真不少。可以算是“专家读了不嫌浅,公众读来不觉难。”

当然,中国人还是希望读中国学者写的经济学通俗读物。中国学者运用中国人习惯的方式、事件、语言,甚至中国式幽默写书,会更接近中国读者。现在《书城》、《万象》这类杂志上常有张五常、林行止这些经济学散文大师的佳作,读了往往让人拍案叫绝。前几年台湾学者熊秉元的《寻找心中那把尺》和《灯塔的故事》(西南财大出版社)相当受欢迎。内地学者王东京的《与官员谈西方经济学》(广西人民出版社)曾畅销一时。近期则有两种经济学普及读物受到市场欢迎。一是《经济学家茶座》(山东人民出版社),另一个是“大众经济学丛书”(三联书店)。后者的《微观经济学纵横论》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出来后,颇受社会欢迎。讲的是高深的经济学原理,用的是生动的事例,大众化的文字。当然,这类书还可以用深入浅出的道理分析最新的经济现象。例如,朱文晖《改变世界:解读美国新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就是成功的尝试。

经济学走向大众可以成为群众手中锐利的武器,经济学著作走向大众才有市场。愿经济学出版界的这棵常青树在大家的呵护之下茁壮成长,愿更多的普及经济学著作问世。这也是我在新世纪的一个愿望。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